摘 要:陶俑作為一種特殊的隨葬品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其最重要的特點是直觀形象,排列有序的俑群組合反映了真實的社會場景[1]。我國古代墓葬中人俑的出現是厚葬制度下產生的文化現象,象征社會的進步。隨著東漢考古工作的開展,大量陶俑展現在世人面前,豐富了人們對漢代美學的認識。東漢陶俑形神兼備,生活氣息濃厚,時代特征鮮明,體現出當時大眾審美情趣,也反映出東漢的社會生活,是東漢地主莊園的鮮活再現。這與當時莊園經濟的繁榮發展、統治者的推崇、開放的文化政策以及廣泛的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東漢陶俑;陶俑藝術;莊園經濟
在我國,人物陶俑歷史久遠,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物陶俑。至東漢,莊園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富強,這一時期的繁榮局面推動了陶俑藝術的發展。陶俑在這一時期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大多反映墓主人生活富足,和供墓主人享樂的俑類,多成組出現,題材種類豐富。多種類型的陶俑可以直接反應當時喪葬禮儀文化,不僅體現了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態度,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體現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具有文化與歷史的雙重價值。
1 東漢的喪葬觀念與墓葬特點
漢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至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成為這一時期社會典型特征,財富空前積聚,為當時的厚葬之風提供了保證。而厚葬之風也深刻影響到當時整個社會。其次,當時的孝悌觀念,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忠與孝以喪葬隆重與否作為判斷標準,形成生時孝養、死后厚葬觀念。而漢代的喪葬觀念流行“事死如事生”,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大多模仿生人住宅。在隨葬品方面,也盡量做到與現世相一致,成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縮影。東漢時期,統治者雖屢禁厚葬,但厚葬之風仍不能止[2]。再加上地主莊園經濟的迅速發展,表現在喪葬禮俗上,則是為適應幾代人合葬的穹隆頂墓、崖墓、前室橫列墓及大家族墓地相繼流行。陶制樓閣、田地、倉、井、家畜模型與侍俑、樂舞俑、農夫俑以及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上所見的手工作坊、牛耕、池塘等表現官僚地主封建莊園經濟特點的新葬俗,一應俱全[3]。值得注意的是,葬俑的組合形式也從漢初的兵馬俑、侍俑為主,變為俳優俑、樂舞俑及農夫俑為主,這是當時的莊園經濟與地方豪族的生存狀態的真實反映。而莊園經濟的存在,則為陶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和消費人群。
2 東漢陶俑的藝術特點與美學特征
東漢陶俑在西漢陶俑的基礎上繼承并發展,規格與形體比秦俑略小,其造型藝術生動活潑,輪廓線條流暢,表情歡快,表現出典型的東漢時期特征,社會富足安定,國力強盛。在東漢貴族、富人的莊園中,勞動者數量可觀,雜技、說唱等娛樂節目的表演者也不在少數。陶俑表現的是豪族莊園的情趣,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歡愉情調。
東漢陶俑的創作者們為追求神韻塑造,陶俑形象多注重于其內心世界及神情的把握與刻畫,重點突出其面部表情熱情奔放及憨厚姿態,大多帶有“喜樂”神情,表情柔和且放松,輕松怡然,與秦俑形成鮮明對比。其質樸、純真的笑容,沒有秦俑的戰爭緊迫感,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安定的輕松感與國富民強的自豪感。另外,工匠們刻畫陶俑形象時,并非采取其靜止姿態,而是捕捉了人物在行動過程的瞬間予以表現,因此形神兼備,頗為動人。如四川成都出土的擊鼓說唱俑,頭扎巾幘,弄眼聳肩,吐舌努唇,瞇眉笑眼,上身赤裸,下身穿寬大管褲。然而其頭大身小,比例失調,但其藝術形象生動傳神。又如洛陽出土的雜技俑,身穿長袖短衣,下著肥大喇叭形褲,其動作、姿勢極其夸張。為了突出舞俑的步伐,工匠們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慣常的想象,而為了表現雜技的驚險,適當地縮短雙腿的長度,以增加其穩定性[4]。這正是東漢陶俑的另一特點,為追求形神兼備,有些陶俑的創作忽略了人體結構比例是否準確,特地采用夸張的藝術手法。
因此,從陶俑所傳達出的審美格調來看,東漢陶俑更加注重人物動態的塑造,表現民間的娛樂情調,體現動態、夸張的美學效果,由此來張揚民間喧鬧、調笑的氣氛。這些生動形象的刻畫,既非工匠們主觀臆造,也不是照抄或者盲目模仿,而是其深入民間,對人們日常生活的了解,用及其大膽夸張的手法對無數的形象進行歸納與提煉,創造出更為鮮明的陶俑形象。另外,東漢陶俑的造型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是分不開的,與當時的審美風尚也有直接聯系。東漢莊園經濟繁榮發展,國家富強使得人們精神面貌積極性向,人們的審美情趣自然也得到很大提升。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影響了人物陶俑藝術的造型,工匠將當時的審美情趣融入到人物陶俑造型之中,使得陶俑造型頗為動人。即使在兩千多年的今天也能讓所見者感受到陶俑的飽滿熱情。
3 東漢陶俑藝術的時代背景
1)漢代經濟繁榮。任何時代的藝術,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尚等綜合作用的結果。經濟可以說是最先發生作用的因素,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構成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產生的前提。東漢莊園經濟作為一種獨特經濟模式而迅速發展,豪強地主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能力,因而能占有較先進生產工具與充足生產資料,并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當時社會經濟中具主導地位。因此,有充裕的財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藝術的發展上,以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東漢陶俑藝術作為漢代莊園藝術是為莊園生活服務的,樂舞俑、俳優俑和農夫俑等人物俑的主題屬于漢代莊園生活的范疇,是漢代莊園生活的一種生活和生活的表現和反映。另外,通過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莊園經濟作為強有力的后盾,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政策開放。兩漢的統治者博大的心胸、開明的思想使之面對各種文化都能兼收并蓄,例如漢代“樂府”這一政府管理音樂的機構從根本上確立了宮廷“雅樂”與“俗樂”共同生存和發展的新局面[5]。這種對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視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對當時的音樂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反映在東漢陶俑藝術上,則是舞俑、吹簫俑、撫琴俑以及俳優俑等等的體現。東漢時期,四川陶俑可以說代表當時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在對中原文化以及外域文化的吸收借鑒下,融入了本地傳統,故外在形態還有所差異[6]。比如背童俑似來自洛陽地區,洛陽澗西16工區M54出土一件背童俑,時代為東漢早期[7]。南陽軍帳營畫像石墓中出土抱盒提壺俑,時代為新莽至東漢前期[8]。四川當時雖屬偏遠地區,但似乎未受到地理條件的影響,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豐富,東漢陶俑藝術便是最好的表現成果。
4 結語
東漢陶俑以一種獨特的陶塑藝術形式凝聚了漢代社會精神。形態各異的陶俑在造型上的夸張手法,生動且豪放的神情,顯示出特別的氣質和美感。這些栩栩如生的漢代陶俑,其本身不僅反映了漢代雕塑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而且反映出一種積極的對世間生活的全面關注和肯定,煥發著強大鮮活的生命力,張揚樂觀自信的生活熱情、審美風格和文化精神,體現出漢代從先秦理性主題走向平凡、世俗化的感性情趣,也反映出當時莊園經濟的發展與百姓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作為印證漢代莊園文化的歷史文物資料,同漢畫像石一樣,其傳達出的歷史信息與史料文獻相互印證,并彌補了文史資料的不足。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參考文獻
[1]索德浩.四川漢晉陶俑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2018.
[2]張妍.從陶俑藝術看秦漢時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李如森.東漢墓葬及其反映的社會面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3).
[4]鄧青蘭.東漢陶俑雕塑造型的形神特征[J].雕塑,2012(6).
[5]劉琰.漢代社會生活中舞樂熱潮現象及原因[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6]索德浩.四川漢晉陶俑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2018.
[7]翟繼才.洛陽澗西16工區發掘簡報[J].考古通訊,1957(3).
[8]赫玉建,蔣宏杰.河南南陽市辛店熊營漢畫像石墓[J].考古,2008(2).
作者簡介
候曉寧(1995-),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西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