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工智能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其異化現象也隨之出現,給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潛在而巨大的威脅。人類應該對人工智能異化進行哲學的反思,探尋消除人工智能異化的途徑,并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人工智能異化問題,采取積極的措施,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關鍵詞:人工智能;異化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代,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迅速拓展,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了當今社會關注度極高的一門新興技術,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事件。
1 人工智能的含義及發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它涵蓋了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等多方面的內容。通常人工智能按水平高低被分為三類: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它們僅僅是用于處理單一的具體類問題而存在,大多都是統計數據,以此從中歸納出模型,其發展還沒有達到模擬人腦思維的程度;強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發展都能和人類相媲美,人類能干的腦力活它都能勝任。在超人工智能階段,其計算和思維能力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和認知范圍,人工智能將打破人腦受到的維度限制,人工智能將形成一個新的社會。
回顧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人工智能的直接起源是圖靈的機器智能思想,而人工智能真正的發展起點是在1956年,其具體概念是在美國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中被提出的,標志著“人工智能”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人工智能發展的初級階段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啟發式思維和運用領域知識,相繼出現了一批顯著的成果,編寫了包括能證明平面幾何定理和與國際象棋大師下棋的計算機程序。但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人工智能的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這個時期的研究內容是仿照人類的學習過程,并采用邏輯結構作為機器的內部描述,讓機器能夠采用符號來描述概念并提出關于學習概念的各種假設,可當時的計算機性能和技術尚不具備做出如此巨大的數據庫以及讓一個程序擁有如此豐富的信息。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機器的研究在大量的實踐應用中回到人們的視線,人工智能開始重拾復興。在一系列的探索后,一批具有專家水平的程序系統問世。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延伸到了多個領域,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人工智能的繁榮期是從1993年開始的,到如今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人工智能正深入到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之中,我們隨處可見到人工智能產品,比如掃地機器人、無人點餐機、無人駕駛等等,在教育、醫療、金融、電商物流等眾多領域也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它已經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智能數據時代。
人工智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幫助人類創造了許多奇跡,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空前提高,以至于人類已經依賴人工智能并習慣生活在有人工智能的環境中,然而人工智能異化也日趨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探討人工智能異化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人工智能異化及其根源
2.1 人工智能異化的含義
人工智能異化是以異化為基礎產生出來的。異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具有脫離、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意思。在哲學史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異化的概念的是黑格爾,他強調“異化是主體與客體的分離與對立”,認為絕對精神作為主體異化為客體。馬克思認為,“所謂異化,是指主體在一定的條件下,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素質或力量,用以表達主體向客體轉化的關系。”可見,異化可以被理解為本身活動所創造出的東西即客體,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反過來支配、壓抑、制約作為主體自己的現象。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新工具、新機器相繼被發明出來并在人類生活中獲得廣泛的應用,例如蘋果在iPhone里添加了“Siri”這個人工智能助理,通過語音指令,你可以讓它為你查天氣、設鬧鐘,搜餐廳等。游客可以帶著AI翻譯機到國外旅游,翻譯機能夠實時準確地把用戶的對話進行互相翻譯,達到無障礙對話的程度。人臉識別也已經廣泛應用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內地乘坐火車飛機都可以通過人臉識別進行身份確認。然而,人工智能本身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過程中,它便利了人類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人工智能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它也反過來制約、統治著人類的發展,這種現象就是人工智能異化。在異化狀態下,人不再處于控制人工智能的主導地位,人工智能不再是為人服務的工具,反而成了統治人本身、威脅人類生存的異己力量,阻礙著人的發展。
2.2 人工智能異化的根源
人工智能發生異化的根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主體個人、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以及社會發展方面。
2.2.1 主體個人方面
人工智能異化在于應用的主體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性應用,在一些工作方面,它的工作效率和準確度已經遠遠超過人類,人類為了謀求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對人工智能產生了依賴性,并去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
2.2.2 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方面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利弊共存的一個整體,絕對是好的或絕對是壞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為人的創造物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人工智能有兩面性,而不只是有利無害的,因此,即使人們按照良好的愿望去使用人工智能,其負面作用也會同時產生。著名科學家霍金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它要么是人類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一切技術都是有缺陷的,都可能對人類造成有形或無形的傷害,這跟人工智能由誰來使用,如何使用無關。如人工智能的進步,無人超市開業,從進門選購到支付,出門總時長相對于傳統普通超市有了質的提升,大大縮短了消費者消耗在購物上所浪費的時間,也給予更舒適更方便的購物體驗,但這種后果又引起了收營員和導購員的下崗。2016年AlphaGo擊敗了世界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人們在感嘆人工智能的發展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或許將來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將會導致人類的滅亡。就像藥可以治病也會帶來副作用,完全沒有負效應的人工智能恐怕是沒有的。
2.2.3 社會發展方面
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智能異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工智能為人類所創造,是要為人們服務的,不同的時期社會發展狀況不同,所需要的科技服務也就不一樣?,F如今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對人工智能有需求,社會的發展也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希望國家發展得更快,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說道:"主導AI的國家將會主導世界。"無可爭議,人工智能將會在未來幾年爆發,它將影響全球,可能它就是第4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個階段里,其將成為各個國家爭搶的戰略制高點,誰優先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誰就能在生產率上領先一個等級,從而在短暫的競賽中獲取壓倒對手一個數量級的優勢。
3 人工智能異化的表現形式
3.1 人的異化
3.1.1 本質的異化
人的本質被異化,成為了抽象的人。人是不能用人工智能來把握的。因為人工智能是由人類研發像人一樣擁有智能能力,它所追求是高效的工作,它不具有自主思維能力,而人之為人就在于他的思維。而現代語境下的人是被人工智能抽象化的人,導致了人的失落和被遺忘,人工智能將現實的“同類事物”集中起來,抽象出其“共性”,以達到這類事物的“規律性”認識,人的活動成為了與動物的求生本能相類似的活動,進而否定了人的本質,1997年的IBM計算機“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事實,也使人的尊嚴在一定意義上喪失了。
3.1.2 思維的異化
人工智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上把人工智能視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對人工智能抱有極大的期望,認為人工智能未來極有可能發展到超級人工智能階段,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將由人工智能管理著。人工智能在當今社會能幫助人類解決多種問題,將來還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人工智能將無所不能,這種對人工智能能力的極端認可是人思維異化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對人工智能過分的崇拜和依賴,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會考慮尋求人工智能的幫助,向人工智能尋求便捷。與此同時人類造就了人工智能,人類卻反過來對人工智能有了敬畏之心,害怕在不久的將來會發明出和人類相仿,甚至是遠勝于人的超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擔心人類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對手,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敵人。
3.1.3 個性的異化
人是不同的“個性化”存在。人同于別人就在于有自己的個性,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卻造成了人的“非個性化”,導致了人的個性的異化,致使人的“價值”和“意義”向度被忽視,使人成為了動物。當人把人工智能視為工具和手段的時候,人就會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成為人工智能的奴隸,人就成為人工智能的附屬品,成為無個性的人,從而失去了人的自由。人工智能逐漸主導人的生活和意識,人們把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手段,人的價值被邊緣化,。在這種“人才觀”的影響和要求下,教育也喪失了自己的使命而變得程序化起來,在這種“程序化”教育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是一種無個性的“機器人”,個人教育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不可重復的過程,然而在現代教育也在變得程序化起來,由于各類學校和大學過于擁擠,在許多方面人們必須放棄追求自由和個人待遇的欲望因而相反的情形就產生了,即人工智能的控制和隨之而來的非個性化。
3.1.4 能力的異化
人工智能幾乎可以幫人們做到一切,這也導致人類各種能力的弱化。人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會弱化,人工智能可以記憶復雜步驟,人們就會對知識和事物缺乏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哲學思維能力的衰弱。人工智能能干人類能夠干的事,處理各種不同的事情。人們可能漸漸忽略到這些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以及事物內部的本質。把這種特點概括起來只有兩個名詞:關聯、本質。哲學正是人們探索諸多事物之間的關聯以及這些事物背后本質而發展出來的一個學科,而關聯意味著全面、聯系的眼光,從整體出發看問題,本質則意味著好奇心和尋根究底的能力,這兩點是哲學重要的兩點特質,可以說在機器與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未來,是否擁有哲學思維將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必要條件,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其中也包括了擁有能夠反思自我,探尋宇宙的哲學思維。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人們對復雜事物不求甚解,不愿意去探究事物的本質,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的作業,標準化的工種使人們缺乏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2 社會的異化
在現代每個國家都在運用科學技術促進本國社會的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高尖端技術之一對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也是無可厚非的,人工智能誕生的初衷是作為人類工具的延長,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附庸和補充,但現在人工智能和社會的關系進行了互換,人工智能從作為社會進步的附庸慢慢地轉換成了社會離不開它,社會的發展需要它,人工智能成為了社會發展必不可少之物。人工智能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效率、社會的綜合治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建設影響力都是很大的,人工智能在全方位、深入地影響社會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當今的國家實力已經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高新技術或將重塑國家實力的變化,中國和美國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早已開啟了戰略部署,其他國家也不甘示弱,英國政府就在2017年發布了有關人工智能的報告,指出要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適合發展和部署人工智能的國家。人工智能正在控制和制約著社會。
4 人工智能異化的反思
人工智能異化不可避免,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哲學的反思,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去消解人工智能的異化。從哲學的角度分析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衡量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準。
4.1 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了,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類本應該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被人工智能所異化、工具化,為此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正確的價值導向是以人的價值理性為核心,關注人的情感、道德、生命、靈魂,引導人們在享受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價值的同時,更多地去探尋自己本身的價值,更多地照顧自己的思想、精神和信仰,以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們如今對人工智能的崇拜和追求遠遠勝過對人自身價值的關注,并且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消極方面的認識相當欠缺。人們應該知道要為更有質量、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生活而活著,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現實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追求,而是應該不停地尋求著對于已有本我的無限超越,追求自身發展進步的不斷突破,從而對人工智能所造成的“異化”進行消解和排斥,一旦人們領悟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就會有一種充實感和滿足感,在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異化和控制的時候,就能自覺去克服。
4.2 明確人工智能發展標準
在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中,人是主體,人工智能是客體。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過程中,人喪失了主體地位,人受制于人工智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對人工智能的過依賴性使用,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人工智能的真正發展的標準應該如何衡量,是根據社會經濟增長為標準還是以國家是否能在世界中處于主導地位為標準。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準應該是“以人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標準,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終目的。我們這里所說的“以人為本”,是指對人來說,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以去活動去實踐,都是為了人自己,而不是為了人之外的東西。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關心人的本身,人工智能只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人的發展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為人類服務的技術,在其發展和運用中出現了異化。但我們必須在肯定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衡量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準,人工智能是為了人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發展而產生的,由此把人工智能應用的負面效應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最終實現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M].科學出版社,于光遠,2013
[2]張文濤.人工智能的唯物史觀反思[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3]謝辰瑋.探究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J].科技傳播,2017,9(21):117-118.
[4]王宇樓.人工智能的現狀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展望[J].科技展望,2016,26(22):299.
[5]倪晨旭.淺談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3):70.
作者簡介
劉潮欣,女,漢族,江西省萍鄉市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