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和基本單位,是與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共同演進的。家是改變人類本能的最好載體,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與國與個人的命運緊緊相關,中國的家庭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發展內涵與獨特魅力。而當今東西方文化相互沖突、交融,全球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式傳統家庭結構與文化也開始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
關鍵詞:家庭;文化傳承;現代家庭文化;多元化
費孝通先生指出家庭,乃是為了解決生物界中人的生命有生有死的特點和社會與文化整體具有長期綿續、積累和發展的必要所發生的矛盾而發生的社會制度。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家庭氏族性,中國的“家”沿著親屬差序向外擴大,以親屬的倫常組合成為社群,以經營各種事業,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 。傳統的家庭是在以父子,婆媳之間這條主軸發展的,是一種縱向發展。而現代家庭由于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逐漸開始轉變為以夫妻為主軸發展起來。無論是過去的傳統家文化,還是新興時代的當代家庭,家庭文化對個人,社會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探討家庭文化無論是對認識過去,還是把握未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傳統家庭的傳承與歷史缺憾
中國自古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長達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家庭始終無法擺脫傳統文化觀念的熏陶。儒家的宗法倫理以孝梯為本,是我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產物。它體現了以家庭為本位的我國封建社會的特征,使“家天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一成不變的國家政治制度。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把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以道德倫理的形式確定下來,宣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把家庭倫理的等級關系同國家的君臣關系相等同,與之相伴而生,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這種父權制文化也焉然而生。中國的家本位的形成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逐漸發展起來并成型的,它的存在實體形態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和家族,以父系原則為主導,經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推動力,逐漸形成以家族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身份規定為行為規范,把家法族規泛化到全社會的各個層面,并逐漸成為社會傳統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家庭把文化的主流價值觀生活化、倫常化,使家庭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在寧靜淡泊的平常生活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教化家是以血緣和婚姻關系為紐帶的,而血緣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使規范,文化代代相授傳遞,血緣也關系就好像一層編織的堅固網,成為了抵御外界瓦解的保護膜,從而形成了家庭,社會的最佳社會網絡,而家庭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核心部分。
由于家庭聯系的緊密性,使得傳統社會家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員的社會化啟蒙基本都在家庭中完成,甚至有的終身社會化都在家族中進行。中國人對家的認識是極為重要的,千千萬萬個小家構成了大家,所以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成了國,因此中國人更愿稱“國”為“國家”,可見家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家,伴隨著中國人一輩子,落葉歸根,安土重遷等都是對家眷戀的真實寫照。對于中國人來說,即便死亡也切不斷其與家庭的關系,它們是無法割舍的。把祖先對后人的慈悲和照顧視為當然的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安全感和與祖先的連帶感。
2 當代家庭文化的社會境遇與時代特征
處于市場經濟的當代中國,現代社會的技術化提供了各種不同思想、不同意志、不同信仰充分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和平臺,它一方面使世界零散化、多元化,另一方面又通過單質化的量化處理使全世界獲得一種全新組合,為多元文化間的交流、磨合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全球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現代化,傳統社會開始向現代社會轉型,傳統家庭也開始向現代家庭轉變。中國式家庭結構從原來的核心家庭逐步向小家庭的模式建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都會受到其生長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的影響而有所不同,那么每一代都可能會產生觀念上的差異,但不同于傳統社會變遷發展緩慢,這種差異性可以通過長輩的教化來實現同一性,而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較容易與年長一代發生矛盾。這就不利于傳統家庭的穩定性的發展,如果年長一代不能向年輕一代學習,很快接受新興事物和觀念,或者年輕一代一味接受科技帶來的新興事物而不去學習傳承上一代的經驗和規范,代際之間更易產生鴻溝,在家庭的代際傳承之間發生文化斷裂。
另一方面,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了社會流動,在這種社會外環境下,傳統家庭的靜態封閉系統逐漸被突破了。近幾年來,出現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這一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在許多農村地區,夫妻長期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中,父母對子女在很多方面是缺失的,比如撫養、教育等,而這些角色自然而然落在祖輩身上,而祖輩這第一代人其所受到的環境影響以及思想觀念較孫輩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對于這樣的家庭來說,它的家庭生命周期是不完整的,同時這對新一代的孩童成長也是不利的,容易產生社會問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現代社會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好好贍養老人的問題,傳統思想“父母在,不遠行”的觀念很明顯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了。在這個快節奏,充滿競爭的時代,人們往往會朝向更好的地區發展,家庭成員會離開家庭到遠方學習,尋求工作,家庭成員也不再長相廝守,家庭的控制力變得越來越弱。而個人主義越來越占據主流地位,現代人更多地是關注自身的利益,家的教化也開始走向衰落,網絡的興起為年輕一代在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價值選擇,傳統家庭的言傳身教,口口相授正逐漸失去它的主導作用。傳統家本位,愿意以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就整個大家漸漸不被認可,個人化利益被放在最頂點,離婚率也開始增高,造成了很多“一言不合”就離婚的現象。此外,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也開始逐漸降低,夫妻之間平日忙于各種的事業,缺少與家庭成員的溝通交流,造成家庭成員人際關系的疏離,這些都是與傳統家庭所悖的。
3 新型家庭文化的建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與碰撞,傳統的家庭不可能獨善其身,在社會轉型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不丟失傳統文化精髓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是當今家庭必須面對的挑戰。盡管家庭在文化傳承方面弱化了,但不可否認其在一個人早期社會化啟蒙的作用,家庭要充分地參與開放多元的社會生活,并在價值選擇,自我認同等方面發揮其獨特作用,建立具有創造精神和自我價值的婚姻家庭關系。在適應現代化的基礎上,對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弊端提出有效的校正和補充,引導人們認識各種現代社會的價值規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強化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最集中的融匯之地。
最后引用馬林諾夫斯基對家庭的看法:“家,特別是在保存家庭宗教意義方面,是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最為強有力的源泉……中國的舊式家庭,對于一切見解正確的人類學者一定是可以羨慕的對象——幾乎是可以崇拜的對象,因為它在許多方面,會是那般優美。然而不管怎樣,中國的舊式家庭現已非變不可了。一切對于中國的前途熱心希望的人,都是希望這個變動不至太驟,不至影響最緊要的人倫關系。”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許烺光:《宗族、種性、俱樂部》,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頁。
[3]王潤平,當代中國家庭變遷中的文化傳承方式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4
[4]蔡建境,中國家庭的文化環境與家庭文化的現代化[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作者簡介
韓靜茹(1993-),女,湘潭大學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