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明》詩目前被普遍認為是杜牧所作,但在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中沒有這首詩的收錄,不能確信該詩為杜牧的作品。另外,詩中“清明”一詞指的到底是清明節氣還是清明節日或者是兩者的結合還不很清楚,“清明”的含義會影響我們對整首詩的情感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從作者和“清明”兩個方面來對《清明》詩進行考論。
關鍵詞:杜牧;清明
1 《清明》詩作者考論
當今流傳最早的杜牧詩集是他在晚年病重時安排其外甥裴延翰編成的《樊川文集》二十卷,該集中沒有我們熟知的《清明》詩。但在《樊川文集·序》中有言“始少得恙,盡搜文章閱千百紙擲焚之,才屬留者十二三。”根據此說法,《樊川文集》中收錄的杜牧作品非常有限,大部分都被杜牧舍棄,因此,有理由認為《清明》詩不在《樊川文集》中是杜牧的主觀選擇,不能成為該詩不是杜牧所作的證據。
為了能更全面地收集杜牧的作品,彌補《樊川文集》的局限性,后來宋朝人搜羅杜牧的集外散佚之作,成《樊川別集》《樊川外集》各一卷,但也沒有這首《清明》詩。
《清明》詩現今可見的最早的文獻是《錦繡萬花谷·后集》,概述編者的序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卷二六“村·杏花村”下錄了《清明》詩,小注:“出唐詩”。但該詩既沒有署杜牧之名,也沒有“清明”的詩題。
將《清明》詩歌歸于杜牧名下,最早見于南宋劉克莊的《分門篆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不過劉克莊所選的《千家詩》本身有很多的疑點和不足之處,劉永翔先生說:“這部選本卻又很多錯誤,詩中的字句妹妹誤嘲妄改,甚至連詩作者的姓名也常常張冠李戴。究其原因,當由編注者是三家村學究,學非通人,書又失儉,詩的來源大都輾轉傳鈔,遂至以訛傳訛。”可見,通過劉克莊的《千家詩》來進行《清明》詩的論斷顯然還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后來研究唐詩的名家名著,如《全唐詩》《萬首唐詩絕句》《唐詩別裁》《唐詩三百首》等,也未認為此詩為杜牧所作。
認為《清明》詩為杜牧作品的證據,大多取自《江南通志》,認為唐朝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的時候,有“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但一方面《江南通志》成書于清朝,和杜牧所處唐朝在時間上跨越了上千年,其所記是否準確不可知,另一方面《江南通志》屬于地方志,其所記多為豐富地方文化,增添地方的歷史人文底蘊,并不全然可靠。
目前并沒有確切的記載可以證明《清明》詩是杜牧的作品,而表明杜牧作《清明》詩的文獻又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影響了該說法的可信度。因此,《清明》詩非杜牧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2 《清明》詩“清明”考論
“清明”一次作為節氣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現。《逸周書·時訓》“清明之日,桐始華。”《管子·幼官》:“十二,清明,發禁。”所以說,最早的清明指的是節氣,節日的含義是在后代才產生的。
應韶在《漢官儀》中提到“諸陵夜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是說有頻繁的祭祀,這種幾次幾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天都需要有,所以這個時候的清明指的仍然是節氣,還算不上是節日。總之,唐代以前的清明雖然在某些地方也曾有過上墳祭祖的現象,但這跟其他時節的上墳祭祖一樣,沒有形成節日的規模和氣氛,沒有形成全民遵從的禮俗和持續不斷的傳統,因而還不能稱為節日。
《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言“在古代,清明前兩日(或前一日),為紀念春秋時被燒死在綿山上的介之推母子的寒食節,民間有禁用煙火、只吃冷食之俗。由于兩節相距很近,故后來很多地方都把清明、寒食融合為一個節日。”《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大約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寒食節變成清明節的一部分。”唐代的寒食節從清明前二日開始經七日方告結束。《唐六典》卷六《刑部都官》:“官戶(罪犯及其家屬沒入官府服役者)奴碑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唐王建《寒食行》:“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由于在清明之前要求禁火,所以人們逐漸選擇在清明上墳,以便焚燒紙錢。這樣,清明在寒食節中成了一個重要的日子。
杜甫《清明》“著處繁華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這是說清明這天到處繁花爭艷,長沙城的男男女女紛紛外出游樂。元鎮《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也反映了唐代寒食節注重游樂的現實。“凡庶人之中,情禮多闊、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責打)一頓。”可看出在清明節游樂已經成為了一種廣泛的風尚但因與祭祀的傳統不相符,所以被嚴格禁止,但這恰恰反映了清明節的節日文化和習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清明踏青游樂的習俗繼承了古代上已節的傳統。上已節在先秦即已存在,《詩經·鄭風·漆消》描繪的就是春秋時期鄭國士女在漆浦兩河的岸邊過上已節的情景。上已節魏晉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與清明祭祖有交又。上已節的特點就是踏青游樂,而清明上墳要去郊外,兩節正好同步,于是上已節的習俗并入了清明節。王維《寒食城東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特言少年好游,游了清明游上已,可知“清明兼止已”的時俗。
清明節是唐代以來才逐漸從寒食節中分化出來的,唐代以前不存在獨立的清明節。清明節在形成的過程中又融匯了上已節的內容,成了一個以上墳奈祖及踏青游樂為特點的民間節日。杜牧《清明》詩中的清明應當是節氣和節日的統一,既有祭祖之意又有踏青之趣。
3 結語
《清明》詩膾炙人口,廣為人知,可以說是很多人的啟蒙詩之一,這首詩從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難,但若考慮到其創作者和創作背景的不可知,對它的理解又都顯得有些游離。雖然《清明》詩不確定是否為杜牧所作,但這懸而未決的問題并不影響該詩的意蘊和我們對它美的審視。
參考文獻
[1]杜牧著,陳允吉注.《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2]宋佚名編纂,《錦繡萬花谷》(文淵閣版,抄本,原大,宣紙,包背裝4函26冊).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3月.
[3]劉克莊,《千家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4]劉永翔,《<千家詩>七言絕句校議》.《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5]文伯倫,《<清明>詩非杜牧所作略說》.《文史雜志》,1995年01期.
[6](清)黃之雋編纂,(清)趙弘恩監修,《江南通志》.揚州:江蘇廣陵書社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7]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8]房玄齡、劉績注,劉曉藝校,《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9]應韶,《漢官儀》.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03年4月.
[10]王景林、徐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11]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陳仲夫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
[13]王溥撰,牛繼清校證,《唐會要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
作者簡介
海楠(1993-),女,回族,河南省鄭州市,學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