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倩
摘 要:詩歌《野羚羊》由喬治·拜倫創作,表達了遠離家鄉的猶太人的孤獨和流浪生活。在這首詩中,這位詩人描述了流浪人的思鄉之情。本文將討論這首詩中的押韻特點、修辭方法、意象和情感思路。這首詩的押韻方式是ABABCC,在所有四節中,都是此種押尾韻的方式。本詩中,修辭方法包括擬人、對比和比較、重復、頭韻、夸張等。這首詩中還有許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腳步、眼睛、雪松和棕櫚等等。其中,借助于這些修辭和意象,很好的表達了坐著的情感思路以及流離失所的游子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關鍵詞:押韻方式;修辭方法;意象
1 押韻方式
這首詩有四節,每節有六行,押韻方式是ABABCC。每行有五個音步(拜倫詩選-英詩經典名家名譯,2016:79)。通過此種押尾韻的方法,詩人表達了一種持續的感情,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刻而永恒的熱情。
2 修辭方法
這首詩中有許多修辭方法,包括擬人、對比與比較、重復、押頭韻、夸張等。
首先,在詩中使用擬人化之處很多。 在第一節中,詩人寫到,野羚羊“瞥了一眼,自由、不羈”。 在詩人看來,似乎野羚羊就像一個快樂的男孩,在故鄉的土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著。通過羚羊的心情,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非常羨慕那種生活在家鄉的幸福生活。
此外,這首詩還有對比和比較。 在第二節和第三節中,詩人表達了對雪松和棕櫚生活的羨慕,他們的生活可以在這片土地上保持不變。然而,無家可歸者的生活如此苦澀,因為他們永遠失去了土地。通過將樹木與人對比,我們可以理解詩人漂泊無依、無限惆悵的情緒。
除此之外,詩人多處使用重復。例如,在第三節中,最后兩行詩有重復,即“它不能離開生它養它的地方,它不會生活在其他土地上”。在最后一節中,也有重復。例如,最后一行是“我們祖先的骨灰在那里,我們自己可能永遠回不去。 我們的圣殿沒有留下哪怕一塊石頭”。通過重復,我們可以體會到流浪人的連綿不絕的、永久的思鄉之情。
同時,整首詩都有頭韻。在最后一節的第一行,詩人寫作的這一句中,每個單詞開頭的音都有[w]聲。頭韻為這首詩增添了韻律美感,我們可以感受到遠離家鄉的游子壓抑的基調和情感。
最后,詩人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例如,在第四節的最后幾行中,詩人寫道“我們的圣殿沒有留下一塊石頭”,這表明家鄉的一切都已經完全毀了,甚至沒有一點痕跡。這種現象被夸大了,但詩人通過夸張想要創造一種絕望的感覺。
3 意象
這首詩中還有許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臺階、眼睛、雪松和棕櫚。通過這些意象的使用,詩人同時也傳達了復雜的情感。
首先,第一段中的山丘意象是指猶太人的祖國。即使是野羚羊也有自己的小山站立和停留,遠離家鄉的人們甚至沒有可以回去的故鄉,因為他們的家園已被敵人入侵和摧毀。
其次,小溪的意象表明了家鄉的美麗。野羚羊從安靜清澈的小溪中獲取生活用水,這暗示了祖國非常肥沃和美麗,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所有生物都可以從他們家鄉的護佑中受益。
接下來,通風輕盈的腳步和閃亮的眼睛的意象,表達了居住在祖國的人們是多么幸福。野羚羊如此的快樂和放松,有足夠的土地可供玩耍,有干凈的溪流可以喝水,所以它非常滿意。從這兩個意象可以看出,詩人覺得無家可歸者的經歷甚至比動物更糟糕。
另外,在第二節的第五行中有雪松的意象。故鄉已經被毀,但雪松卻是一成不變,流浪的人無法返回家鄉,但雪松仍然可以屹立在家鄉的故土,他們的根深蒂固,永遠不會離開祖國。無家可歸的人如果能選擇自己的命運,寧愿成為雪松。
最后,在第三節的第一行中有棕櫚的意象。在詩人的眼中,棕櫚能夠保持孤獨的優雅,并且不會離開它的出生地 如果人們可以留在家鄉,他們會非常幸福和滿意。無家可歸的人非常羨慕棕櫚樹,因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留在故鄉。
4 結論
在《野羚羊》一詩中,共有四個小節,每一節的押韻方式都是ABABCC。修辭方法包括擬人、對比和比較、重復、頭韻、夸張等。這首詩中還有諸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腳步、眼睛、雪松和棕櫚。通過這些修辭方法和意象,詩人表達了對破碎家園的思念和悲傷之情。
參考文獻
[1][英]拜倫著,楊德豫譯.拜倫詩選-英詩經典名家名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英]拜倫、雪萊、濟慈著,穆旦譯.拜倫、雪萊、濟慈詩精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