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我國現行刑法中未對間接正犯作出明文的規定,但引入間接正犯理論對于正確地適用刑法,打擊犯罪,解決實踐中存在的難題,構建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間接正犯和教唆犯一直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二者十分相似。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接軌,有必要對之進行深入、具體地研究。本文通過對兩者構成要件的分析對間接正犯與教唆犯的異同等相關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
關鍵詞:教唆犯;間接正犯;教唆;支配
1 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概述
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實施犯罪的人,即教唆者利用刺激、激勵、鼓勵、威脅、利誘、慫恿等方式故意引起他人實行犯罪的決意的人。
教唆犯是以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為標準而劃分的一種較為特殊的共同犯罪人,其特點是本人并不親自實施某種犯罪行為,而是故意引起他人犯意,唆使他人去實施犯罪,并且一般是通過他人的犯罪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在現實中這種犯罪人是他人犯意的挑起者對他人實施犯罪起著發動和促進作用,具有極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而是刑法及司法實踐中打擊的對象。成立教唆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行為人必須是具有相應刑事責任能力者。作為犯罪人的一種,教唆犯自身首先必須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其具體年齡起點與教唆的內容相對應,如果教唆《刑法》17條第二款的犯罪年滿14周歲即可,如果教唆該款之外犯罪則要求必須年滿16周歲。
在主觀方面,必須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如果沒有教唆的故意,即缺乏犯罪的主觀條件,不能成立教唆犯。過失引起他人犯意,并實施犯罪的不構成教唆犯。
在客觀方面,必須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唆行為包括勸誘、威脅、唆使、指示等行為。教唆行為的著手,是以教唆行為的著手為標準的;不作為方式不能構成教唆行為。
教唆的對象是具有相應刑事責任能力的特定的人。對教唆對象的限定涉及教唆犯與間接正犯之間的關系,若對象不具有相應刑事責任能力則就成立間接正犯了。
間接正犯又可以稱為間接實行犯,是指行為人基于自己的犯罪意圖,為了實現自己所要達到的犯罪目的,故意利用他人的行為實行犯罪行為,但又不與他人構成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態。即把他人作為工具利用的情況,行為人不必出現在犯罪現場,也不必參與共同實施,而是通過強制或者欺騙手段支配直接實施者,從而支配構成要件的實現。
2 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區別
通過二者的概念和構成要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兩者進行辨析。
1)有無共同犯罪故意不同:在實施犯罪過程中是否存在犯罪故意的聯絡是二者在主觀方面的區別。教唆犯中,被教唆者的犯罪故意是教唆者實施一定的教唆行為引起的,二者對所實施的犯罪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的聯絡,形成了共同的犯罪故意。間接正犯中被利用者對利用者的犯罪故意沒有認識,二者沒有犯罪故意的意思聯絡,對所實施的犯罪也沒有達成共同犯罪的故意。也就是說教唆犯在實施犯罪中的犯罪故意是雙方面的;間接正犯中,犯罪故意是單方面的。
2)客觀行為方式上不同:教唆犯是教唆他人實施犯罪,行為方式上表現為勸說、愁恿、威脅、收買、利誘等行為;而間接正犯除了教唆的行為方式之外,還可以是幫助的行為方式,不限于教唆的行為方式。
3)利用的對象不同:教唆的對象是具有相應刑事責任能力的特定的人,其具體年齡起點與教唆的內容相對應,如果教唆《刑法》17條第二款的犯罪年滿14周歲即可,如果教唆該款之外犯罪則要求必須年滿16周歲。若對象不具有相應刑事責任能力則就成立間接正犯了;而間接正犯的利用對象則幾乎沒有限制,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無目的和無身份的行為人都可以成為間接正犯的利用對象,其范圍與教唆犯相比具有廣泛性。
4)承擔責任的主體不同:教唆犯與其教唆的對象成立共同犯罪,隨意教唆犯和被教唆者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在間接正犯中,被利用者作為利用者的工具,其犯罪行為也是利用者的利用行為的繼續和延伸,利用者客觀上具有假他人之手實施犯罪行為,主觀上具有利用他人行為實現自己犯罪目的的故意。而被利用者則處于完全被操縱和支配的地位,其在犯罪過程中并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獨立性,所以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應該由間接正犯自己獨立地、直接地承擔全部的刑事責任。
5)是否構成共同犯罪不同:教唆者好被教唆者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兩者成立共犯,而間接正犯中,被利用者作為利用者的工具,其犯罪行為也是利用者的利用行為的繼續和延伸,處于間接正犯的支配下,兩者并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構成共同犯罪。
6)利用他人的目的不同:教唆犯是通過教唆等方式使他人產生犯罪的意圖,從而與他人構成共同犯罪;而間接正犯必須由利用者采取一系列的利用行為,將被利用人的行為像工具一樣,單方面地進行支配、利用,以產生實現構成要件的現實危險,他人僅作為自己實施犯罪的純粹的犯罪工具。
7)定罪量刑及其依據不同:教唆犯是我國刑法規定的共犯的一種類型,對其處罰根據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從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脅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間接正犯是一種獨立的正犯,根據其支配被利用者而實施的犯罪定罪量刑。
3 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相同點
1)主體方面:教唆者和間接正犯都必須具有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
2)行為的表現方式: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可以采取勸說、愁恿、威脅、收買、利誘等行為;而間接正犯也同樣可以采用這些方式。
3)實現犯罪目的手段的間接性:教唆犯特點是本人并不親自實施某種犯罪行為,而是故意引起他人犯意,唆使他人去實施犯罪,并且一般是通過他人的犯罪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間接正犯是通過支配他人的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兩者在實現犯罪目的上都有一定的間接性。
4 個人一些看法和觀點
根據傳統理論,教唆或者利用已滿16周歲實施我國《刑法》所規定的任何犯罪和利用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被利用者實施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的八種犯罪行為,被認為教唆犯已經達成共識。但是當學界在碰到行為人利用未滿14周歲的被利用者實施犯罪和利用已滿14周歲未16滿周歲的被利用者去實施刑法第17條規定的八種犯罪之外的其他犯罪行為的情形時,學者們的觀點則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極端從屬性說與限制從屬性說。極端從屬性說認為教唆對象必須是有責任能力的人,持該說的觀點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認為是間接正犯;而限制從屬性說認為對象可以是無責任能力的人,但必須有一定規范意識的人,持該說觀點的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教唆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反一般規范或者是否為人類禁止而區別對待,若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如13歲正常男孩應認識到殺人行為是社會不允許的)則應為間接正犯,若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被社會允許而依舊實施則應認為教唆者應以教唆犯論處,而不是間接正犯。
甲教唆15周歲警察乙刑訊逼供,乙接受了教唆實施了該行為。按照極端從屬性說,甲不是刑訊逼供的教唆犯,甲又缺乏司法人員身份不成立刑訊逼供的間接正犯,結局是甲無罪;按照限制從屬性說,具有規范意識的乙實施了刑訊逼供行為,甲應為教唆犯而非間接正犯,只是乙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不負刑事責任而已。
所以個人認為限制從屬性更可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此外個人認為可以這樣理解:間接正犯視為教唆行為的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者沒有刑事責任的人犯罪,這時候不是教唆犯而變成間接正犯,兩者是一種遞進包容關系而非一種對立關系。
作者簡介
劉業偉(1993-),男,漢族,河南安陽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