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專業倫理是社會工作的靈魂。在實務領域中,當社會工作者超越專業關系的界限,與當事人產生了朋友、雇主、師生、商業伙伴甚至是性伙伴等關系的時候,社會工作者就陷入了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基于現有的文獻研究,對社會工作專業關系中“雙重關系”倫理困境進行思考。
關鍵詞:社會工作者;雙重關系;倫理困境
1 什么是雙重關系
雙重關系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APA)在其1958年版倫理守則中作為一個倫理問題提出。在1977年版的APA倫理守則的修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禁止咨詢師、治療師與來訪者發生性關系。在1992年修訂APA倫理守則時,將雙重關系作為一項規范單獨列出,并且在“濫用心理學家的影響”和 “剝削關系”中提及雙重關系[1]。
在《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中,社會工作專業關系中的雙重關系主要是指:“專業人員在同一時間段內與當事人可能會有不止一種關系,由于居住和工作的小區的性質,社會工作者與當事人除了專業關系,還可能會有一些社會上的、 生意上的、 經濟上的、宗教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角色關系。”比如:
1)你現在的當事人,是你女兒班上的語文老師。
2)你的當事人是一位政府官員,她告訴你A區在未來將被大力開發,建議你在A區布置房產。
2 對雙重關系的思考
2.1 限制雙重關系在中國社會工作實踐中是否真的能夠做到
限制雙重關系是可以做到的,但卻非易事,這需要社會工作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之所以說在實務中限制雙重關系并非易事,一方面,社會工作在我國剛起步,大眾對社會工作還停留在不了解、不知道的階段。社工在進行服務時,僅靠專業關系就取的案主的信任是很難的。社工需要與當事人發展出專業關系之外的個人關系,來促進服務的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在交換中建立和鞏固起來的。通俗點就是“欠人情—還人情—再欠人情—再還人情”這樣一個過程。接受禮物,一起吃飯等諸如此類的人情交換難以避免,過度強調專業關系的限制,將會對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互動產生的障礙。
在有些情形下,雙重關系是無法避免的。例如,在聯系緊密的社區環境下,社會工作者和來訪者或多或少會存在共同的社會、商務、專業上的聯系,認識對方生活中重要的他人[2]。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同一社區來訪者的求助,就意味著接受他所帶來的雙重關系。又例如,社會工作者可能是有非常充分的理由需要以非正式的方法與當事人見面。比如,同患厭食癥的當事人吃一頓飯,同有群體恐懼癥的當事人去觀看一場電影。
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要盡量避免雙重關系的產生,如果避免不了,社工必須預估建立雙重關系可能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后果,與案主討論,并接受監督。
2.2 有必要規定社會工作者嚴格遵守雙重關系的界限嗎
雙重關系會給當事人帶來潛在的傷害,這一點毋庸置疑。一則是權力不平等帶來的傷害[3]。社會工作者作為提供服務與幫助的一方,顯然比接受服務,尋求幫助的當事人擁有更多的權力。尤其當與之產生專業關系的來訪者是學生、或者農民等,這種權力的優勢會更加明顯。只要有權力上的差距,就會存在濫用權力的可能,專業人員有機會用某種方式剝削或者傷害當事人。二則是侵蝕職業界限帶來的傷害。對專業人員來說,另外的角色會介入到專業關系中,對其分析和判斷形成干擾,或者專業人員濫用當事人的信任。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會讓其陷入混淆之中。當事人會因為與專業人員之間的個人關系而敞開心扉,但同時也能造成其對專人人員職業素養的懷疑。把當事人的利益至于優先地位是每個專業倫理守則的柱石。而保護當事人利益不受侵害是社會工作的基石,所以,為了避免給當事人帶來傷害,遵守倫理守則的要求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就像第一個問題所說的那樣,雙重關系很難避免,且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遵守關系的界限,反而不利于來訪者的利益,或者傷害社工機構和社工本人的利益。當遇到諸如此類的困境時,社會工作者該如何抉擇呢?
筆者認為,對于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第一,我國現有的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社會工作者守則僅從職業道德、專業修養、工作規范幾個方面對社會工作者的從業行為進行了原則上的規范,制定時間較早,內容抽象,對于具體的實務工作領域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根本無法在社會工作者的實務領域中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在幫助社會工作者應對雙重關系時顯得捉襟見肘。第二,雖然雙重關系對專業工作會產生危害,但是這種危害是潛在的,也就是說不一定會發生的。即使可能發生,但社會工作者對危害的程度是沒有辦法準確衡量的。換言之,沒有明確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專業人員判斷這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而且支持限定雙重關系和對限制雙重關系合理性提出質疑都可以找出合理證據。雖然沒有明確的方法來幫助社會工作者解決實務中因雙重關系產生的倫理困境,但是社工卻可以遵守一些已達成的共識來避免和緩解倫理困境。
1)作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 我們有責任使我們的案主免受任何利用及傷害。
2)來訪者有權利獲得完全的知情同意。
3)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遵守倫理守則并與當事人維持清晰的界限。
4)如果雙重或者多重關系是作為服務計劃的一部分,那么社會工作者必須對這一部分計劃進行詳細論述,預期建立雙重關系可能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后果并公開接受監督。
5)研讀《倫理手冊》,探究是否有任何部分可以幫助你決定是否要維持雙重關系。
3 未來應該做出哪些努力來應對雙重關系帶來的倫理困境
3.1 制定并優化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
我國目前的倫理守則無法滿足社工在實務領域的需求。所以,應參照歐美國家、港臺地區的社工倫理守則,結合我國國情和社工在本土處遇情況,盡快制定理論依據充分、內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結構完整的《中國社工倫理守則》[4]。社工倫理守則應該明確規定社會工作者的權利、義務、職責和專業行為,給與社會工作者倫理困境的指導。
3.2 加強社會工作教育中關于雙重關系的部分
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主席Reamer認為,在社工專業教育中,價值觀和倫理教育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生命線。但國內高校普遍采用重技術輕倫理的教育培養模式,未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倫理教育和訓練,這導致學生不能夠應對實務工作中出現的倫理困境,增加了實務工作中出現倫理風險的概率。此外,現有教材內容多為西方環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和技巧,本土化社工教材稀缺。所以我們必須正視現狀,一方面組織國內實務經驗豐富的社工編著具有中國本土社工處遇的社工倫理教材,另一方面通過足夠的實務倫理訓練,掌握處理倫理困境的方法和技巧。
參考文獻
[1]孫曉薇.社會工作專業關系之雙重關系困境[J].品牌,2014(07):203.
[2]吳靜文.社會工作專業關系本土化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探析[J].法制博覽,2015(22):288-289
[3]李揚,錢銘怡.國外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雙重關系及其利弊(綜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12):858-861.
[4]李米換,靳曉芳.社會工作者“雙重身份”的倫理困境解讀——基于角色理論的視角)[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7):36-40.
作者簡介
姚堯,女,漢族,江蘇常州,碩士,蘇州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