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丹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
在數學核心素養中,數學理性思維是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解題能力,必然需要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所謂數學的理性思維,就是藉由數學的直觀形象思維,來滲透理性、邏輯思維品質。怎樣融入理性思維?我們以三年級數學“一位數大小的比較”為例,結合課堂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反復研讀教材,深入聯系學情,精心構思預設,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教材知識點的呈現,往往通過直觀、真實的情境來滲透。如某小學生在冷飲店買冷飲,給出雪糕、冰磚、冰棒、蛋筒等四種冷飲的價格。然后,結合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問:雪糕與冰棒,哪個貴一些?顯然,這個數學問題所考查的重點是比較“0.8”與“0.6”的大小。這兩個數字都是小數,都是一位數。對于該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顧之前學習的數學知識,嘗試從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中來分辨哪個貴一點。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看,主要是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一位小數的含義,并對其大小比較方法進行理解和掌握。由此,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讀,我們可以歸納出本節教學的重點。一是要求學生能夠結合題設中的雪糕、冰磚、冰棍、蛋筒等價格,進行兩兩大小比較;二是結合直線,將不同的一位小數進行標示,了解“0.6”“0.8”“1.5”等數字的前后順序,加深學生對小數的抽象理解與辨識;三是能夠讓學生結合任意兩種冷飲進行價格大小比較,引導學生從一位數大小比較中,全面認識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梢哉f,通過對教學重點的梳理,結合三年級學生學情,在優化教學設計過程中,突顯問題情境的營造,幫助學生從中掌握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初步感受小學的抽象思維價值。

從課堂教學設計上,最初的導入應該從問題入手,來構設“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情境。我們先出示兩張卡片,一張為“0.8”,另一張為“0.6”。請學生觀察兩者的大小,并提出為什么“0.8”大于“0.6”?有學生提出:8比6大,所以,“0.8”比“0.6”大。教師反問: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思考,那“0.8”是不是也比“2.6”大?顯然,學生說不是。哪該如何辨析“0.8”與“0.6”的大小。有學生提出:兩個數的整數部分都是“0”,“1.6”的整數為“1”,“1”比“0”大,所以“1.6”要大于“0.8”,而對于“0.6”,“0.8”要大于“0.6”。由此可見,對于兩個一位小數,在整數相同時,看小數位的大??;整數不同時,先看整數位的大小,即可分辨。又有學生提出:如果將前面的“0.8”看作0.8元,即8角;“0.6”看作0.6元,即6角,則很快就能得出“8角>6角”,即“0.8”>“0.6”。

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從“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中,由簡單的“0.8”與“0.6”,逐漸延伸到“1.6”“2.4”等小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漸進啟發學生認識和理解小數的理性邏輯,增強學生對小數的全面認知。三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于形象化為主導的階段,如果直接闡述理性思維,則難以突破教學難點。因此,我們在課堂設計時,還要結合新知與舊知的關系,盡可能融入可視化、直觀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的本質,來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課堂設計離不開問題的導入,而對于數學問題,教師要把握其內容,突出趣味性與生動性,啟發學生能夠從數學問題中,逐步走進、感受數學。另外,在課堂語言上,教師還要善于貼近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兼顧課堂教學反思,幫助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形象、生動、趣味的言語方式,打開學生的數學視野,強化理性思維素養,呈現數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