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瀅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2)
近些年,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大力推廣,臨床護理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且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滿足患者對護理的需求,需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護理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1]。本研究將70名學生作為對象,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比較教學情況,旨在評價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2016年9 月--2017年6月期間,選擇70名護理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抓鬮的方式進行分析,單號設為對照組,雙號設為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31名女,4名男,最小20歲,最大24歲,平均(22.8±0.37)歲。研究組,30名女,5名男,最小21歲,最大24歲,平均(22.6±0.14)歲。分析比較兩組學生的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及年齡等,組間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但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述為主,介紹婦產科疾病的相關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分娩及護理知識。
研究組,采用PBL教學法,該教學法強調設置問題情境,納入學習內容,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選擇問題時,教師需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學習能力、臨床護理實際工作需要等,確保問題設置與前期課程有一定關聯。具體而言,如下所示:(1)教師根據婦產科護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制定教學計劃。(2)課前,向學生提出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課本等,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3)課程開始時,教師提出簡單的問題,且提出的問題必須緊扣教學大綱,點學生回答,評價學生預習情況,測量分析學生對護士執業考試知識點與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課程上,以5人為一組,合理分工,組織小組內自行討論,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得出結論后,派1名學生上臺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其他學生適當補充,同時,教師通過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討論。例如,急診病例,張某,女性,35歲,已婚,左下腹持續疼痛2h。教師此時提出問題:若遇到急診患者,應該先了解什么?為什么呢?如果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該如何做?怎么詢問了解患者疾病史?如果遇到宮外孕,應采取何種護理干預方法。(4)根據教學內容,列舉典型案例,組織學生一同討論分析。(5)課程結束前10min,請學生談談本堂課所學到的知識點,教師再適當點評,總結歸納,點出本課堂的重難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第一,比較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理論成績和實習成績,各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成績越好。
第二,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的滿意程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學生越滿意。
本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均錄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軟件,(±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比較考試成績,數據顯示,研究組各項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評價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s,分】

表1 分析評價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s,分】
組別 例數 期末成績 理論成績 實習成績研究組 35 94.1±4.81 96.3±1.45 92.7±3.25對照組 35 90.1±3.46 91.8±1.84 88.3±4.01 t 3.993 11.364 5.043 P 0.000 0.000 0.000
調查顯示,研究組滿意度評分為(94.1±3.94)分,對照組滿意度評分為(89.4±3.18)分,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t=5.491,P=0.000)。
傳統教學法,課堂上,注重教師講解,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沉悶,影響教學質量[2]。PBL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指將問題作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3]。PBL教學法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強化團隊凝聚力,提高教學質量[4]。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研究組常采用PBL教學法,結果顯示,研究組考試成績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據此分析,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