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昌莉,呂昌玲
(1.山東省萊蕪市人民醫院,山東 萊蕪 271300;2.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苗山中心衛生院,山東 萊蕪 271300)
小兒疝氣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也被稱為小兒腹股溝疝。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則可能促使疝塊變大,將病情惡化速度加快,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為此,臨床上應該及早選擇有效方式對患兒進行治療,腹腔鏡手術便屬于其中一種有效治療方式,為了進一步提高手術效果,加強手術期手術護理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將均于2017年04月份-2018年04月份在我院接受腹腔鏡治療的300例疝氣作為樣本,探究了腔鏡治療疝氣患兒中應用舒適性護理的有效性,總結如下:
本次所選300例疝氣患兒均于2017年04月份-2018年04月份在我院接受腹腔鏡治療,將所選患兒進行隨機分組,參照組150例患兒采取常規方式護理,研究組150例患兒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舒適性護理。研究組患兒平均年齡(6.56±1.22)歲,男性120例,女性30例。參照組患兒平均年齡(6.72±1.08)歲,男性125例,女性25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具有對比價值,P>0.05。本研究在所有患兒家長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開展,且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照組
150例患兒采取常規方式護理,術前對患兒進行常規心理護理,對患兒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研究組150例患兒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舒適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舒適性護理
手術進行前,醫護人員要積極主動的與患兒家屬進行交流與溝通,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將其配合度提高;醫護人員要耐心、細致的向患兒及其家屬講解腹腔鏡手術的相關知識,包括手術方法、手術目的、手術意義以及手術前后相關注意事項,囑咐患兒家屬注意術前患兒禁食、禁飲,給予患兒家屬充分心理疏導,以此來將其緊張、焦慮、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有效緩解;鼓勵患兒家屬積極主動提問,并對其提出的各種問題給予細致化的解答;向患兒及其家屬列舉成功治療的案例,促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手術治療,提高治療信心。
此外,由于患兒年齡普遍要小,因此,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時,除了采取口頭語言上的安慰,如“乖”、“不要害怕”等,還應當以溫和的肢體動作來緩解患兒心理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如撫背等溫柔性動作。并且,護理人員也可以簡單的語言向患兒告知護理流程和情況,以讓患兒能更好的配合治療,也能夠順利樹立痊愈的信心。
1.2.2 術中舒適性護理
進行麻醉誘導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患兒情緒進行適當安撫,確保能順利進行麻醉;對患兒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做好充分的急救準備,對醫囑進行認真、反復核對,最大程度上降低出錯率;合理選擇手術器械,確保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對患兒血液指標、體溫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防止其因為體溫過高或者過低而出現應激與刺激反應。
1.2.3 術后舒適性護理
通常情況下,術后患兒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疼痛感,為此,護理人員要對患兒疼痛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并采用溫柔的語氣鼓勵患兒永安面對;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采用注意力轉移方式或者藥物鎮痛方式來減輕患兒疼痛;對術后傷口感染進行有效預防,確?;純禾幱跓o菌住院環境中,定期消毒患兒接觸的設施與器械。術后將患者護送回病房,將枕頭去除保持平臥,使其頭部向一側偏移,徹底清除患者鼻腔及口腔內分泌物,避免氣道堵塞;術后6h需對患者生命體征加強觀察,特別是呼吸情況。將小枕頭放置在患者膝部,保持其腹腔松弛化,進而緩解手術切口的張力,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術后8h指導患者科學膳食,一般先以流質食物為主,其后逐漸改為半流質至普食。
并發癥預防:術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加強觀察,尤其是腹部切口,了解其紅腫、滲血與滲液情況,若護理時上述癥狀出現,需及時通知醫師,輔助其及時處理;定期更換患者切口的敷料,并維持干燥清潔,避免感染。為預防腹內壓升高,臨床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切忌咳嗽或打噴嚏,并囑咐大便時切忌用力,防止升高腹內壓。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當重點囑咐患者多加強切口的觀察,若存在滲液、紅腫等表現,需即刻返院復診;囑咐患者出院半年內禁止干重體力活,避免腹內壓增高;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切忌勞累過度,避免站立時間過久;教會患者腹部按摩的有效方法,并囑咐其時常按摩,養成科學的生活、飲食習慣,積極預防便秘,以維持大便暢通。
(1)對比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與術后下床時間;(2)對比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含術后出血、傷口感染、肺炎與尿潴留等。(3)調查指標:參照《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2]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調查的內容包括專科操作技能、健康宣教、生活護理服務、護患溝通四個方面,滿分為300分,評分愈高,提示護理滿意度愈高。
研究數據均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計數資料用“[例(%)] ”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術后下床時間更短,組間對比發現有顯著的差異,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與術后下床時間對比( ±s,d)

表1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與術后下床時間對比( ±s,d)
組別 住院時間 術后下床時間參照組 18.02±1.56 5.98±0.95研究組 12.02±1.05 2.02±1.02
研究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參照組為24%,研究組傷口感染、肺炎、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比參照組低,組間對比發現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0.27±4.16)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2±3.67)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有明顯的差異,具備顯著統計學意義(t=17.1126,P=0.0000)。
小兒疝氣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的一種,對患兒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現階段,臨床上通常會采用腹腔鏡手術對小兒疝氣患兒進行治療,該手術方式具有微創、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等諸多優點[ ]。但是因為小兒身體尚未完全成熟發育,所以手術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進而引發意外。盡管疝氣的病情較輕,但臨床必需提高重視,否則病情進展后極易誘發嚴重并發癥,使患者飽受疾病折磨。疝氣手術能改善患者的病情,使患者早日康復,回歸正常的生活;通常手術會帶來一定的創傷,若術后不規范護理,極易出現諸多并發癥[ ],進而嚴重影響到康復的效果。為此,臨床上需要對患兒加強圍術期護理,舒適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縮短患兒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其術后恢復進行有效促進。
舒適護理是當前一個較為新型且時興的護理方式。它的實行基礎是患兒的基本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以多種方式,如心理干預等來讓患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或生理狀態來面對術前、術中、術后的治療,從而保證護理效果,緩解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 ]。此外,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他們在接受舒適護理時,其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護理人員以完成護理治療。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因為舒適性護理屬于一種整體化、全面化的護理模式,在術前、術中與術后各個階段為患兒提供全面化、細致化的護理服務,患兒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處于中心位置,其各項護理需求能夠充分得到滿足[ ]。本次研究中顯示,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術后下床時間更短,組間對比發現有顯著的差異,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參照組為24%,研究組傷口感染、肺炎、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比參照組低,組間對比發現有顯著的差異,P<0.05;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0.27±4.16)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2±3.67)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有明顯的差異,具備顯著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腹腔鏡治療疝氣患兒中應用舒適性護理能夠縮短患兒手術時間與術后下床的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的評分,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