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蘋
(桂林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桂林 541001)
子宮肌瘤屬于良性病變,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有效診斷后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一般情況下對于單發性、肌瘤直徑較小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方式,給予藥物控制患者病情,避免肌瘤繼續增長。但是針對多發性而且子宮體積較大的患者,多建議采用手術治療[1]。雖然手術能夠根治子宮肌瘤,將所有病灶部位進行剔除,但是由于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創傷性,很多患者缺乏自我護理意識導致預后康復效果不佳,因此針對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患者,術后應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培養,從而提高術后康復效果。為了探究自我護理指導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選擇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200例子宮肌瘤患者開展研究,將其按照不同的護理模式進行分組,討論實施自我護理指導效果,以下是詳細內容。
采用隨機抽樣法,在本院2015年到2018年間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中,隨機抽選出病例數200例,將這200例子宮肌瘤患者按照數字分配法均分為2組,每組病例數各為100例。其中一組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對照組)、另一組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實施自我護理指導(觀察組)。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符合臨床上子宮肌瘤診斷標準;患者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疾病;并無糖尿病史、精神病史等;患者無手術禁忌癥,術前意識清醒。
排除標準:生殖系統存在器質性病變者;惡性腫瘤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疾病患者。
對照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患者的年齡范圍在43歲到58歲,平均年齡值為:46.9±5.4歲,實施微創手術治療患者85例,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患者15例,其中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32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68例,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子宮頸肌瘤病例數各為32例、29例、28例、11例;
觀察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中,患者的年齡范圍在42歲到59歲,平均年齡為46.8±5.5歲,微創手術治療患者80例,傳統開腹手術患者20例,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34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66例,肌壁間肌瘤33例、漿膜下肌瘤28例、粘膜下肌瘤27例、子宮頸肌瘤12例。
比較上述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較小:P值>0.05,能夠進行對比。
2組子宮肌瘤患者均由同一組手術醫師進行手術治療,2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均采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模式,具體護理內容為:術前護理準備、健康教育、術后生命指標監測,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并發癥預防護理等。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實施自我護理指導,詳細內容如下:①指導手段采用多媒體、一對一、紙質教育、口頭教育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并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其中,積極鼓勵患者進行學習。患者和其配偶之間能夠相互監督、鼓勵、督促患者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并相互評估進行學習,后期還可以自我鞏固學習內容[2]。
②指導內容,首先,護理人員應當積極主動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告知患者實施自我護理指導的目的,效果、意義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誼。在患者所在的病房、科室安裝宣傳公布欄,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并在患者手術之前對患者進行手術指導,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了解并自主學習術后相關注意事項[3]。使用模具的方式,告知患者手術大致流程,并重點說明手術前的相關準備對手術過程的影響作用,并反復強調并指導患者認真學習。讓患者能夠客觀認知自身疾病,并解除患者的內心疑惑,積極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其中,并進行自我管理。對患者進行教育時,應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解釋型、討論型、疏導型教育方式,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自我護理指導。
③詳細內容術前,指導患者多飲水,多吃容易消化的、高維生素食物,預防泌尿系統疾病發生,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排痰、并在床上練習小便[4]。手術結束后當患者清醒以后,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護理工作中,按照患者不同手術治療情況,對患者進行指導,每2個小時就對護士進行翻身、叩背、并對患者進行深呼吸、進行肢體被動訓練等。術后2天,根據患者的恢復程度對患者進行全身訓練、床邊活動、逐漸過渡至下床活動等。在飲食方面從流質逐漸過渡至半流質[5]。
④情緒自我管理,主動關心安撫患者,和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促使患者保持平靜的心態。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積極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想法,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理解并疏導患者,給予安慰。指導患者采用注意力轉移法、情緒轉移法等方式放松心情。
⑤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術后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并定期與患者進行電話聯系,或采用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如何自理學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將病情相同的患者組織在一起,加強患者的之間相互聯系、交流、學習等,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6]。
觀察2組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患者自護能力以及術后康復效果。使用自護能力量表(ESEA)評價患者的能力,量表內容包括4個維度: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以及健康知識水平,總分為172分,分值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呈正比。術后康復情況使用NRS數字等級評定量表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10分,分值與患者疼痛感呈正比。本次研究將ESEA以計入總分的形式進行比較。
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將2組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患者的NRS數字等級評定量表、ESEA均視為計量資料,使用(X)均數±(S)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當數據對比存在P<0.05時,為兩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疼痛評價量表、自護能力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自我護理指導后,觀察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術后的自護能力顯著提高,與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相對比,組間數據差異性較大:P<0.05;而且,2組患者術后NRS數字等級評定量表對比同樣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P<0.05(詳細內容見表1)。
表1 2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術后ESEA、評分對比( ±s)

表1 2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術后ESEA、評分對比( ±s)
組別 例數 ESEA NRS數字等級評定量表對照組 100 101.25±10.35 5.30±1.40觀察組 100 133.59±10.28 1.35±0.98 t/22.1693 23.1140 P/0.0000 0.0000
子宮肌瘤又被稱之為子宮平滑肌瘤,屬于婦科疾病中一種良性腫瘤,導致該疾病發生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可能與患者的雌性激素水平有一定關系。子宮肌瘤臨床表現特征較少,部分患者會出現月經改變、陰道出血、白帶增多、腹部疼痛、腰部疼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甚至還會引發不孕、繼發性貧血、低血糖等并發癥,對患者的機體健康容易造成威脅[7]。目前,臨床上根據子宮肌瘤發生位置將其進行分類,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子宮頸肌瘤等,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存在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而且多為多發性子宮肌瘤。該疾病好發于中年婦女中,多為有過生育史的女性,部分患者屬于未育但是提前進入更年期婦女,或未生育體內孕激素水平下降,需要借助外源性孕激素進行治療的患者[8]。
針對子宮肌瘤患者,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改善患者病情,但是由于手術治療存在創傷,因此需要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預后康復效果。在傳統的護理中,主要是患者被動接受護理工作,導致無法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不利于患者手術后身體康復。為此,有眾多學者提出,對患者開展自我護理指導,通過向患者傳授相關指導,增加個人健康意識,促使患者主動學習,并參與治療,提高子宮肌瘤患者術后治療效果[9]。
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能夠幫助患者培養并建立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行為,能力較高的患者還能夠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配合護理工作進行自我護理,提高護理質量。現如今隨著臨床護理模式不斷改進,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的預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0]。
在本文中,觀察組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患者,接受自我護理能力指導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顯著提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患者術后VAS評分和對照組相比較,數據差異性明顯;P<0.05。
總之,對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患者應用自我護理能力指導,能夠地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值得廣泛應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