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珍
(河南省人民醫院/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與根治性,且術中無需開胸,創傷小,有利于術后恢復,在臨床中得到了普及推廣[1]。良好的護理干預有助于使患兒手術安全性顯著提升,促進患兒早日康復痊愈。本組研究選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護理對象,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行介入治療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護理對象,本組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且納入患兒家長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患兒,對照組30例患兒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為(4.2±3.2)歲;觀察組30例患兒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為(4.8±3.8)歲;2組臨床數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①術前訪視:術前1d由巡回護士到患兒病房進行訪視,并向患兒及其家屬介紹介入治療的過程、必要性,并對患兒進行術前評估。②術前準備:協助患兒完成各項檢查,加強營養護理,提高患兒自身抵抗力,進行碘過敏試驗[2],術前建立良好的靜脈通道,禁食、備皮,并準備好手術器械以及可能應用到了搶救物品與藥品。③術前護理: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術前再次核對患兒的臨床資料,麻醉時協助患兒維持體位不動,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患兒心電圖ST段是否存在異常表現,若無異常則可將封堵器釋放。④術后護理:術后指導患兒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向患兒及其家長告知術后疼痛的原因,告知疼痛是術后常見并發癥無需擔心,術后48h內可給予患兒適當鎮痛劑,可通過交談、播放動畫片等方式分散患兒注意力[3],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率、心律、血壓等指標,并開展術后飲食護理以及預防感染護理。
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全面護理干預,包括:①創造良好舒適的治療環境,室內溫度控制在22~25℃左右,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保證患兒有良好充足的睡眠。②情感支持: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對于醫院及治療存在一定的恐懼、不安等負性情緒[4],基于此,護士需指導患兒家長通過正確溝通技巧安撫患兒,增強患兒與家長的情感交流,減少患兒的負性情緒。③預防出血護理:術后應用彈力繃帶進行連續12h加壓包扎,局部沙袋進行6h壓迫止血,絕對臥床24h;麻醉清醒期,患兒會表現為躁動、哭鬧,基于此,在歸于適當鎮痛劑的同時,也需根據患兒年齡、喜好選擇最佳的注意力轉移法,減少患兒對疼痛部位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少患兒的躁動、哭鬧等不配合行為[5]。④并發癥護理:術后初期應避免劇烈活動,對患兒病情進行嚴密觀察,重點觀察患兒穿刺部位、術側肢體血液循環以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等;囑咐患兒臥床休息,穩定情緒。⑤指導患兒進行術后康復鍛煉,指導患兒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患兒早期恢復。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術后36h疼痛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疼痛評分采用疼痛行為量表進行評價,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兒術后痛感越強。
數據資料應用SPSS20.0軟件比較,以(x±s)描述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數據比較P<0.05,則具備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術后36h疼痛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觀察指標對比(±s)

表1 2組觀察指標對比(±s)
分組 例數 穿刺時間(min) 手術時間(min) 術后36h疼痛評分(分)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0 7.1±2.0 62.8±12.6 2.3±0.4 4.6±1.2觀察組 30 4.8±1.3 46.2±10.9 1.5±0.3 3.1±0.8 t 5.1021 14.8005 8.4664 5.5034 P<0.05 <0.05 <0.05 <0.05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導致患兒死亡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在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此種方法的創傷較小,但是仍是一種有創治療,加之患兒年齡小,心理素質較低,遵醫行為較差,導致手術危險性、術后并發癥率均大幅提升,且術后疼痛也會導致患兒的血壓、心率加速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預后康復。因此,給予患兒必要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我院在圍術期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綜合護理,可有效減少穿刺時間,手術時間,有利于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也可有效降低術后36h疼痛評分,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患兒早日痊愈康復。
綜上所述,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行介入治療期間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患兒早日痊愈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