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對當前中國網絡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2018年底,中國使用網絡的民眾數量達到8.29億,互聯網在社會中的普及率達到了59.6%。同時,在網民中手機網民的數量為8.17億,占全網民規模的98.6%。從歷年來的報告可以看出,手機上網的比例在逐漸地提升。在手機上網的網民中,大學生群體成為主要參與者。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微信、微博、頭條新聞、知乎、抖音等新媒體不斷涌現,成為了大學生上網最喜愛逛的平臺。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的認知系統、行為習慣、文化傳統等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如何用好新媒體這一載體,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便成為了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
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下正受到強烈的沖擊,挑戰和機遇并存。因此,提高大學生中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讓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新媒體要求,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軟實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約瑟夫·奈根據各國國家的發展情況所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以往更多的體現是硬實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軟實力也呈現出它的重要價值。“硬實力”主要指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軟實力”則是指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等。國家的發展需要“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手抓。軟實力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文化軟實力作為一種柔性的力量正成為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自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除了在經濟上著力外,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一代又一代不斷延續而孕育出來的,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情感。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面臨新的挑戰時會顯得其感染力量不足,從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喪失自身的價值。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群體,需要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這有利于彰顯中華民族精神,凸顯中華文化的力量,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
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已經越來越表現為全球各國的影響力,各國之間經濟往來頻繁也相應地帶動了文化的交流,各國之間文化往來越來越緊密,文化的全球化是否也將出現便成為了各國所擔心的問題。文化如果出現了全球化,則必然導致一些弱勢國家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基,一些強勢國家則把自己的文化強加于他國,最終成為了文化霸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各國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危機與認同并存。美國作為文化強國則無時無刻不在向外輸出其文化價值觀。當代中國的一些大學生長期接觸美國的各種文化,喜歡甚至盲目崇拜美國文化,進而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漠不關心。大學時期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從而自覺抵制一些外來文化滲透干預到我國的文化中,進一步提高個人的文化辨識力,從而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文化安全都有著重要作用。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共享、虛擬、自由的新媒體時代,當大學生處于新媒體的大環境中時,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方面便出現了一系列沖擊和問題。
文化的認同首先表現在文化的認知方面。大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過程中最基本問題是對哪些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不清楚,缺乏系統認知。一些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如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文學作品。其實優秀傳統文化還包括古代歌舞、古代建筑、古代風俗習慣、中醫、民族品德等方面,但是一些大學生卻對相關的內容范圍的了解太過局限。一些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認識不清,對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做出準確的定義,對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不能做出有效區分,甚至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常常局限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通過很多方式特別是新媒體方式去了解。
文化的認同核心表現在于對文化的情感支撐。文化情感是一種持久性的內在因子,能夠直接影響文化的認同程度和認同的延續性。一些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較高,態度較好,但是這往往是基于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本能,是出于對國家情感、民族情感、政治情感等因素而選擇盲目認同。這樣的情感不是在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清楚了解基礎上形成的,是基于一定的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情感,并不是大學生由內而外自然而然形成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這樣的認同不是理性認同,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性。同時,一些大學生在對西方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方面基本是一致的。一些大學生認為應該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高度的認同感,但其實可能在現實中會更加傾向于對西方文化的熱衷,對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特別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喜歡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去宣揚西方各種文化。
文化的認同還得落實到文化的行為實踐中。文化的認同需要先了解文化,對文化產生情感,最終將文化認同從內化轉化為外化行為。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學習和了解后,還需要真正踐行,但是一些大學生實際行動還有著一定程度的行為不實現象,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取向出現了不一致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些大學生雖然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不會主動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吃飯、上課、走路時都離不開手機,通過不斷刷微信、刷微博、看抖音短視頻來了解各種訊息,但是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去主動接觸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寥寥無幾,大學生也很少有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作為靈感來源進行創意性展示。因此,要想讓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高度認同,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大學生是否愿意在生活中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運用并積極踐行。
新媒體的發展,讓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時面臨了新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傳承和發展。因此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應從多個角度探索提高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具體路徑。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當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是否能夠用好課堂教學,直接決定了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第一,高校應該在學生大學課程系統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一些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高校把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放在了一些應用型課程上,忽視了傳統文化課程這樣的人文型課程。因此,高校需要拋開功利主義影響,在課程的開設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甚至必修課程,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并且適當增加課程的難度,提升課程的質量,讓大學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第二,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和性質適時加入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優秀的美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踐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好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增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
2.組織編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
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基礎還在于教材的使用,高校需要有一批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在高校的教材編寫中,需要精心編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在教材的編制方面,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可以編制一些中國經典著作的解讀版教材,通過通俗化的語言和文字將一些古代晦澀難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解讀,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運用能力。第二,可以編制一些適合地方特色的教材,每個地方都有著特殊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因此可以組織地方高校和科研團體編制適合地方各高校教學的教材。
3.提升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要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成效需要發揮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高校教師的文化素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上好,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進行展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文化素養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高校教師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這不僅是教師自身對文化的踐行,更是對學生群體帶來很好的榜樣作用。因此,提升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自覺踐行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從多方面的渠道獲得,如大學傳統課堂教學形式、閱讀優秀傳統經典著作、通過榜樣人物的學習等方式。但是在現今社會,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普及,網絡信息已經浸透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網絡化的普及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新媒體的不斷出現。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個性化等特點,新媒體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大學生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取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在學校方面,學校可以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網站,在網站中定期發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專題內容,同時可以在網站中設置相應的測試題或各類闖關題,大學生通過瀏覽網站內容、做題等方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組織創建課程的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載體,定期發布傳統文化課外知識,師生也可進行互動。新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實現了教學的寓教于樂,師生互動的方式拉近了師生關系,學生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方面,大學生對新媒體平臺是一種主動融入的態度,大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在主動傳播的同時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將內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外化為個人良好的品行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