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花
(中廣天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5)
在互聯網以及依托互聯網崛起的新媒體誕生前,電視作為新聞、娛樂節目以及廣告宣傳等的主要媒介,在節目采編制作和傳播技術、資源獲取渠道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在人們的生活中長時間扮演著娛樂工具、信息主要來源的角色,而電視新聞以其權威、及時和專業性,更是吸引著所有關心國內外政經、民生動態的人們的目光。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由于電視節目的多樣性和在獲取各類資源方面獨一無二的優勢,中央與地方各個電視頻道影視劇、晚會以及各類新聞和訪談節目的定時播放讓電視既是娛樂與了解社會百態和大事小情的窗口,也是茶余飯后談資的主要來源。但是近二十年來互聯網、個人電腦直至智能手機的應用逐步改變了年輕人、中年人以及部分老年人的個人娛樂和新聞獲取方式,人們花費在觀看電視節目上的時間已經急劇減少,而電視新聞的收視率更是與過去不能相比。
新媒體給電視新聞帶來的最大沖擊是分散了公眾的關注度,而年輕人在這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在這二十幾年成長起來的人們的生活中,計算機與互聯網是其學習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1]。而這種成長經歷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淡化了電視新聞的影響。首先,目前五十歲以下的成年人被互聯網時代的快節奏工作和學習裹挾,更加習慣通過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或社交工具獲取各類新聞。其次,以互聯網作為傳播渠道的新媒體,迎合了年輕人發表個人觀點、交流對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事件的看法的心理需求,使其可以在新媒體平臺發表評論或在網絡社區與他人互動,而電視新聞只能單向傳播的特點使其失去了越來越多年輕受眾。
電視新聞節目的采編可以通過畫面、音頻剪輯技術吸引受眾,而且經過專業采編人員處理和制作的新聞類節目,既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和現場感,又可以達到傳統紙質媒體新聞報道的深度。所以,電視新聞在新聞傳播界以時效性和高品質著稱[2]。但是新媒體在現代信息技術和覆蓋面更廣的互聯網的支持下,擁有比電視新聞更強的時效性,還由于其新聞采編技術和方式的突破,沖擊了電視新聞賴以蓬勃發展的根基。首先,新媒體的新聞資源采集和挖掘依賴的是尖端的大數據分析以及云計算等技術,在發掘熱點新聞線索和分析公眾心理需求方面有著電視新聞無法比擬的優勢。其次,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使其建立了與受眾之間的廣泛聯系,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發生在任何地點的新聞線索,在新聞資源獲取方面有更便捷的方式,這一點是傳統電視新聞采編方式無法做到的。
新媒體改變了人們觀看電視節目的習慣,也通過其嶄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和靈活的信息資源供應形式改變了人們對新聞類節目的認知,從而對電視新聞節目有了不一樣的期待。以互聯網平臺和社交工具作為媒介的新媒體能夠帶來海量的新聞信息,而每天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所涉及的對象和領域十分寬泛。所以,新媒體能夠滿足所有人了解感興趣的新聞的愿望,讓人們基于個人關注點瀏覽觀看特定類型的新聞[3]。但是電視新聞節目則播出時長受到限制,所以需要根據大部分受眾的心理需求和新聞事件的性質進行節目采編和播放。而這顯然無法滿足一部分受眾的期待,隨著人們價值取向的分化和對個性化的追求,人們對電視新聞的期望還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給電視新聞采編帶來更困難的局面。
電視新聞能否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保有傳統的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節目采編能否發揮優勢和掌握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理念,制作出有吸引力的欄目并滿足受眾的新聞消費需求。而基于電視新聞采編的專業性、新聞采編渠道的權威性和原有的受眾基礎,借鑒運用新媒體的技術和理念進行創新,是提升電視新聞競爭力和踐行電視新聞引導公眾使命的正確選擇。
雖然新媒體擁有電視新聞網絡無法比擬的覆蓋率,在新聞收視終端應用方面也更加靈活。但是電視新聞經歷了長期繁榮,積累下來的專業人才、新聞采編經驗和新聞資源渠道也非新媒體可比。因此,提升電視新聞核心競爭力的首要策略是利用好這些優勢,根據當前新媒體背景下受眾需求變化、新聞傳播界的競爭格局,依托這些優勢進行新聞節目的創編,讓電視新聞以足夠的報道深度彌補在傳播廣度上的劣勢,從而通過制作出名牌欄目吸引受眾觀看[4]。并且側面利用新媒體背景下的信息傳播模式,依靠自身節目的品質和內涵讓受眾自動傳播。通過其社交網絡推薦給更多潛在觀眾,打破電視新聞網絡的傳播瓶頸,使其獲得與新媒體抗衡的基礎。
其次,由于電視新聞是人們賴以獲取權威信息的傳統渠道,雖然新媒體的時效性和資源的多樣性吸引了大部分公眾的視線,但是對于重大新聞和突發事件,人們依然習慣尋求通過電視新聞節目判斷信息的真實性,聆聽電視新聞中有公信力的專家和專業人士的解讀,從而印證自身觀點和立場的正確性。因此,新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采編應進一步挖掘人脈和渠道資源,為公眾呈上兼具時效性和權威性的電視新聞,改變年輕一代受眾輕視電視新聞價值的傾向。
傳播渠道是新媒體展現自身競爭力和優勢的基礎,而這種基于互聯網的渠道建設完全是開放性的,因此電視新聞采編同樣可以利用這些渠道。目前,很多電視臺基于這一理念發展了網絡平臺,力求在互聯網上與新媒體進行正面交鋒。但是大多數網絡電視節目完全沿襲了傳統的節目創編模式,對受眾而言登錄網絡平臺觀看電視新聞節目與打開電視看到的并無二致,甚至在網速較差的地區還不如打開電視觀看方便。因此,應進行新聞節目采編的創新,致力于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制作出適合在網絡上播出的新聞欄目,使其具有新媒體新聞的實時性和靈活的形式[5]。例如,創編網絡新聞直播欄目或邀請明星受眾作為嘉賓,并且靈活的安排新聞節目的形式和播出時間等,從而讓電視新聞真正走出傳統媒介的藩籬。不僅形式上在新媒體植根的互聯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也要在新媒體受眾的心目中找到存在感。
在選擇性接收信息資源的同時進行互動交流,是新媒體對公眾具有極大吸引力的關鍵。而電視新聞采編也應借鑒新媒體的成功經驗,考慮受眾的互動需求并運用新媒體傳播技術給予照顧。首先,通過電視臺的網絡平臺或公眾號建立和公眾的緊密聯系,以征集欄目新聞線索和素材、已播出欄目交換觀點和建議的方式,一方面得到更多公眾關注度高的新聞資源,通過對互動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真正掌握公眾關注的焦點所在,從而在新聞采編方面科學的選擇視角和素材,讓電視新聞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6]。其次,探索讓觀眾參與新聞采編的新途徑,使其有機會成為新聞的報道者和評論者,從而讓電視新聞具有新媒體的某些特質,更加契合現代公眾對新聞傳播的參與愿望。例如與發生新聞事件地點的公眾進行實時合作,指導其通過互聯網進行連線直播等。
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打破了新聞傳播界的傳統格局,轉移了大量的公眾視線。但是在重要新聞事件報道和價值導向方面,電視新聞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忽視。因此,只要在采編方面審時度勢,在學習和運用新的欄目創編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完全可以保持電視新聞的競爭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