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上醫治末病”,一個好醫生,應該把病人“越看越少”,即希望他們不生病、少生病,或者病情不加重,這才是真正的醫學大家該做的事。醫學科普恰恰就能起到這種效果。
上大學時,與《大眾醫學》結緣
三十多年前,我參加高考體檢,遇到的醫生態度很不友好,但我并不生氣,反而立志今后要做對患者特別好的醫生。我的家族里有很多學醫的長輩,他們告訴我當醫生非常辛苦。但我依然不顧家長和學校的“惋惜”,以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醫學院)錄取,開始了醫學生涯。
由于我讀的是醫學院,故經常會被親朋好友問到一些醫學問題。慚愧的是,我常常答不出來。從大二開始,我常常到圖書館翻閱《大眾醫學>雜志,從中學到不少醫學科普知識。自那時起,我就與《大眾醫學》雜志結下了緣分。
一名患者,一篇科普文
我最初的科普實踐源于一名老年頸椎病患者。那是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因行走困難、腿腳無力來醫院就診。家屬告訴我,他們曾陪老太太看過神經內科、骨科,但都沒查出病因。后來,老太太走路越來越困難,他們經多方打聽,才慕名來到我的門診。我檢查后發現,老太太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不出所料,術后兩天.老人的腿腳力量就開始恢復,出院時已能走路。為此,我撰寫了一篇題為《行走無力要當心頸椎病》的科普文章,提醒老年人不能簡單地認為,年紀大了行走無力是正常現象。從那以后,我便開始了我的醫學科普之路。
一種常見病,一本書
所謂“醫者仁心”,除了體現在“生死博弈”中的責任與擔當外,也體現在醫患之間的點滴交流中。我認為,醫患之間的許多糾紛和矛盾都是由于溝通不夠、信任缺失所致。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療前,能夠閱讀與自己疾病相關的醫學科普文章,對疾病有一個比較全面、詳細的了解,醫患之間的溝通會更加順暢,對治療結果也會有更合理的預期,有利于減少醫患糾紛,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在我的門診,時有患者列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問題,希望在看門診時問個清楚,然而這并不現實。我意識到,如果能將這些常識性問題寫下來,不僅能為患者們解答很多困惑,也能節省大量時間。于是,《專家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系列科普書應運而生。目前,這套書的累計發行量已超過10萬冊。
2015年,我作為總編參加“達醫曉護”科普團隊,并開設“椎求健康”專欄,意思是“追求脊椎的健康”。2016年,我帶領中山醫院的同事們總結臨床體會、借鑒國外經驗,制作了一套腰椎健身操微視頻,為廣大腰椎疾病患者提供了規范、有效的康復方法。這套健身操爆紅各大網絡平臺,騰訊視頻一周的點擊量即超過200萬次。2017年,由上海市科委拍攝的“腰突癥的防治”宣傳小視頻也在上海地鐵、公交等移動終端播出。
從最初的頸椎病防治科普文章,到《專家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科普圖書,再到“網紅”腰椎健身操微視頻,從一開始的“無心插柳”到如今的悉心“促柳成蔭”,我的醫學科普路已走了十多年。如今,我和我的團隊與時俱進,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系統性的科普工作,希望打造涵蓋圖文、音頻、視頻、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骨健康全媒體科普平臺,讓醫學科普工作更上一層樓。
待以誠,慰以心
多年來,我十分熱心醫學科普工作。對這項工作,我有著自己的價值理解:醫學科普,給予讀者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信念,幫助他們科學對待健康與疾病,乃至正確對待生老病死等問題。在我看來,醫學科普的本質是希望消除醫學的神秘感,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醫生對患者要像對待朋友一樣,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講他們想聽又聽得懂的內容。
多年來,我一直以“兢于業,勤于專;待以誠,慰以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臨床、科研工作之余還要兼顧醫學科普,我確實更加忙碌了。但來自患者的信任,也讓我收獲了額外的感動與滿足。
有一次,我在門診遇到一位老人。問診時,老人對我說:“醫生,我從外地趕來,我來這里不是為了看病,就是想看看您本人長什么樣子。”老人的話讓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很詫異。隨后,老人從背包中拿出一本我十分熟悉的書籍——《專家解答腰椎間盤突出癥》。老人翻開書,指著書上各式各樣的筆記對我說:“我無意中在書店看到了您寫的書,這本書讓很多困擾我的問題迎刀而解,非常感謝您的付出。今天,我特地到上海來,就是為了向您說聲謝謝!”
近年來,我也收到過不少患者的來信,他們在信中寫道:“這本書寫得好,寫得實在……看后十分受益……-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我的老同事、老朋友,讓他們有病照書治,無病照書防……”
這些事情讓我十分感動。于我而言,能夠幫助患者,便是對我的最大褒獎。
科普不是“小兒科”
很多人,包括有些醫生在內,都認為科普是“小兒科”,不值得付出。但我覺得,“上醫治未病”,一個好醫生,應該把病人“越看越少”,即希望他們不生病、少生病,或者病情不加重,這才是真正的醫學大家該做的事。醫學科普恰恰就能起到這個效果。醫生的感動和滿足不應只來自于挽救患者于生死之間,還應該來自于幫助大眾防病保健。
經常有同行對我為醫學科普工作盡心盡力而感到不理解,覺得醫生與其花時間做科普,不如多看幾個患者,多做幾臺手術。但我卻認定,科普是有價值的,不僅對患者有利,對醫生本人也有好處。經常撰寫科普文章或者做科普節目的醫生,能深入淺出地為患者解釋病情,更容易理解患者的想法,醫患之間的溝通也更為順暢。
如同年少時立志學醫一樣,科普于我,也是一種情懷。科普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醫生看病需要花時間,做科普需要花時間,必須協調好科普與臨床工作之間的關系。醫生這一職業需要有奉獻和服務精神,從事科普工作同樣也要有奉獻精神。做科普不能一時興起,要甘于寂寞,長期堅持。希望更多的醫生能夠投身科普工作。
“為患者服務,盡最大可能解除患者的傷痛。”這是我30年前做醫生時立下的誓言。無論醫療、科研,還是科普,都是踐行這一初心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