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彬
科普的未來發展方向.除了要建立一個面對廣大老百姓的專業、權威的科普平臺外,還需要建立一個面對廣大基層醫生的繼續教育體系,通過“兩手抓”,全面提升我國人民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
很多人都曾去醫院的急診科就診過,“擁擠、嘈雜、車水馬龍”或許是它留在大家腦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有時候,大家還會看到脾氣暴躁的家屬與醫生、護士爭吵的情景,使原本就擁擠不堪的急診室變得更加讓人無法呼吸。
一般地說,病人家屬情緒激動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對醫生的治療措施不滿意;二是一些疾病并非急重癥,病人應該去門診治療,但病人不理解,非要在急診看。這些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不夠信任,非要以不專業甚至可能錯誤的做法來參與診療,從而導致非急診病人占用急診醫療資源,有限的急診資源不能順暢地運轉起來。
科普,將醫生還給病人
在急診工作這么多年,我深刻體會到做科普的重要性。現在的醫院如此擁擠,醫患矛盾也不少見,很大原因是老百姓在看病的時候與醫生溝通的時間少。因此,必須將醫生還給病人,讓醫生在看病之余有更多時間傳遞科學知識、防病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通過醫學科普知識的傳播,我們可以有效地避免可預防疾病的發生;對于可治療的疾病,能夠得到更好的預后;對于不能治愈的疾病,也希望能正確調整病人及其家屬的預期,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投入,使得社會更安定??破帐轻t生工作的升華,如果能把疾病預防做好,醫院將會不再這么擁擠,人民健康就可以被更好地保障。
“會科普”是對醫生更高的要求
會看病是醫生的本職工作,會科普則是對醫生更高的要求。好醫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技術高超,能夠把病治好的醫生,這是作為好醫生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類是醫學團隊的領導者,能高效管理科室和醫院,能帶領團隊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這類醫生比第一類醫生高了一個臺階;而第三類,是既會看病,又會科普的醫生。這部分醫生能利用各類手段將醫學知識普及給公眾,能間接幫助更多的人,這才是最高層次的醫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人治病,不如教人防病。
醫學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醫學成果的轉化。這個轉化,不僅局限于產品或醫療技術轉化,也包括一些科普知識,能夠為廣大人民所知曉和運用,并使人們從中獲得健康收益。
科普是生產力,更是健康的“說明書”
醫學科普是生產力,不容缺失,必須建設。如果絕大多數人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如何及時、正確地處理突發疾病,懂得無病早防、有病早治,不僅能大大降低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還能大大降低個人和社會的醫療費用支出。
什么樣的醫學科普才算好?醫學科普不在乎方式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內容質量上乘,文字淺顯易懂,能讓更多老百姓接受和受益。再就是傳播范圍要廣要與主流媒體合作,增加傳播力度。
未來的科普,更應該是健康的“說明書”。除醫學知識外,醫生還應該有目的地向患者傳播一些健康常識,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文化理念,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下,使患者形成對其日常行為的自我約束。
做有組織、有規劃、有目標的精準科普
我從七年前開始從事醫學科普工作,在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和北京市醫學會科普分會擔任相關職務。當時,醫學科普給我的感覺是比較亂,很多內容不夠科學與規范。于是,我們開始組織不同專業的醫學專家撰寫科普文章,目標是做權威的、專業的醫學科普。近幾年,我們聯合了多個以醫學科普工作為中心的組織,并與全國50余家媒體組成“醫學科普媒體聯盟”,進一步推動了醫學科普知識的更大范圍傳播。我們還建立了“科普主場”,根據科普對象的年齡、性別、職業等來設置,通過有影響力的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以及義診、宣傳等形式進行傳播??破罩鲌隹梢越o科普專家一個發揮其所長的平臺,也可以使希望了解科普知識的大眾“有處可尋、有處可依”。
科普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國家將重點扶持和關注的領域。在我看來,科普的未來發展方向,除了要建立一個面對廣大老百姓的專業、權威的科普平臺外,還需要建立一個面對廣大基層醫生的繼續教育體系,通過“兩手抓”,全面提升我國人民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
各級醫院和醫務工作者應當成為醫學科普的主力軍,聯合專業的醫學科普工作者和各類有影響力的媒體,共同打造中國最大的權威醫學科普平臺,使大眾能隨時隨地獲得專業、權威的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