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懷
生活實例
吳小姐在外企就職,與大多數白領一樣,每天在電腦前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下班后,她也離不開手機,睡覺前躺在床上還要“刷”一遍朋友圈。最近,她常在下午感到眼睛脹痛、頭痛,十分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青光眼,便去某醫院眼科就診。測得眼壓偏高,為22—25毫米汞柱(正常≤21毫米汞柱),眼底檢查發現視盤杯凹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可疑視神經纖維變薄,視野檢測正常,疑似青光眼,醫生建議她去上級醫院確診。她懷著焦慮、擔憂的一心情,來到專科醫院就診。經過復查和綜合分析,醫生排除了青光眼,認為她的眼壓偏高與緊張、用眼過度有關,視盤杯凹大是生理性的,但需要注意用眼衛生和調整工作生活習慣,并定期隨訪,否則容易發生眼病,包括青光眼。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使用電腦辦公已成常規,日常生活中對手機更是十分依賴,眼健康問題也備受大眾關注。隨著用眼衛生常識和眼病科普知識的普及,人們開始認識到,青光眼的早期癥狀可能表現為眼睛脹痛、頭痛等。這么一來,不少人便將頭痛與青光眼聯系在一起。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頭痛與青光眼之間的關系。
眼脹、頭痛,可能是青光眼的首發癥狀
青光眼是直接損害視神經視覺功能,主要與眼球內壓力(也就是眼壓)升高有關的眼病,最終可造成視神經凹陷性萎縮和視野缺損,是世界公認的危及大眾健康的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換言之,目前的治療手段尚無法使青光眼失明者復明。
由于升高的眼壓會刺激支配眼球的感覺神經末梢(三叉神經的眼睛分支),故青光眼患者會出現眼睛脹痛、頭痛等不適癥狀。如有這些癥狀,患者一定要去醫院眼科進行青光眼排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視功能損害。青光眼的診斷需要依據眼壓升高、眼底視神經損傷和視野損害三方面來綜合分析判斷。
眼脹、頭痛
并非都是青光眼所致
雖然青光眼與眼脹、頭痛等癥狀高度相關,但并非所有眼脹、頭痛都是青光眼所致。一方面,青光眼有急性與慢性之分,
特別提醒
體檢發現視杯盤比大,應排查青光眼
青光眼是眼壓升高壓迫視盤(視神經)造成凹陷性萎縮損傷。正常的視神經杯凹與視盤的此例是C/D≤0.4,如果超出此范圍首先需要排除是否患有青光眼。通過視神經定量檢測設備OCT,可以評價大杯盤此是否為病理性。人群中有10%的視盤杯凹大是生理性的,與發育有關。不過,如果在此基礎上發生青光眼,則曼容易造成視功能的損害。如果一次檢測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建議定期(3~6個月)隨訪和檢測,觀察其變化趨勢。如果視杯盤此進行性擴大,神經纖維層逐漸變薄,則可明確診斷為青光眼。加上每個人的疼痛閾值不一,對青光眼的感知程度不同,并非所有青光眼患者都伴有眼脹、頭痛等癥狀。另—方面,過度近距離用眼引起眼肌長時間收縮(即調節痙攣),也可以造成眼睛脹痛和頭痛癥狀。源于眼部疾病的頭痛往往伴有眼部充血、視力下降、視物模糊、虹視、重影等表現。伴有頭痛的眼痛還可能源于其他疾病,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或五官的附件病變(如鼻竇炎等)。鑒別的要點之一是這類頭痛引起的眼痛通常不會引起視力的改變,也無法通過減少用眼或者重新配鏡而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的癥狀也不僅局限于眼部,有時可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甚至掩蓋了眼部的不適。比如以頭痛(尤其是偏頭痛)為表現時,易與神經科、心血管科疾病混淆,患者往往會去神經科、心內科就診,延誤了青光眼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救的視功能損害。
不做“青”睞者
青光眼與現代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關:過度疲勞、熬夜、生活不規律、緊張、壓力大等都會影響自主神經的穩定性,易誘發眼壓升高和青光眼。特別是長時間近距離看手機、電腦,使眼睛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加重了用眼負荷。
此外,青光眼也是一種“心病”,青光眼患者往往比正常人表現出更多焦慮、擔憂情緒,更易出現血管痙攣、血壓上升、眼壓波動大等病理生理變化。
要防范青光眼,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避免用眼過度,適當做些有氧運動,保持良好的心境。易感人群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通過積極預防、控制,將青光眼拒之門外。
特別提醒
晚上關燈以后看手機,更傷眼
晚上關燈以后看手機,由于背景黑暗,很容易引起視覺疲勞。眼睛經常處干疲勞狀態,就會發生各種眼病,其中也包括青光眼。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瞳孔會自然擴大來適應黑暗環境,如果是遠視眼或40歲以上正視眼的人群,晚上關燈以后看手機,更易誘發房角關閉而導致青光眼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