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偉
古法食品是指采用傳統工藝、手法制作的食品,包括古法紅糖、古法釀造酒、古法醬油等等。古法食品的制作工序繁多,古法紅糖的熬制步驟就有十余道之多,歷經原料處理、壓汁、除雜、熬煮、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等“五榨三濾兩浮一沉”,方可冷卻成型;古法釀酒的工藝也非常復雜,包括制作酒曲、酒曲發酵、拌糠、蒸餾等步驟,每一步都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操控,方能保證酒的醇厚口感。
古法食品與現代食品的區別在于古法食品更強調以人為主,人為地控制食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藝。古法食品依靠經驗制作,無法實現標準化,因此產品的口味差異很大?,F代食品則是在一定的標準體系下,依靠現代化儀器控制原料使用量,并不斷優化過程參數確保其最佳品質,具有可重復、易掌握的特性。換言之,現代化生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原理,只是把“大師”“匠人”們的經驗用更加方便、可靠的方式實現。比如,混合原料時常需要進行攪拌,古法工藝里往往是人拿著木棍或者竹竿攪拌一一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狀態,攪拌的力度相差很大;現代生產中的機械攪拌,力度可以達到完全一致。
食材 “原生態”更健康?
很多人認為,原生態食材天然、無污染,種植或生長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因此品質更加上乘。但事實未必如此。
先從環境方面來看。以蔬菜為例,我們期望的純天然食材,應該是按時令生長、自然成熟、不施用農藥和化肥。但往往忽略了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例如土壤、灌溉水,甚至空氣都要求潔凈、無污染。
再從農業投入品看。很多人認為種植過程中施用不合化學成分的農家肥,長出的作物既好吃,又安全。實際上,未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特別是人糞尿不可避免地含有寄生蟲卯,很容易通過蔬菜進入人體。此外,原生態食材的口感與營養品質也未必更好?,F代農業講究合理施用肥料,甚至“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土質和植物的習性補充必要的營養元素,比起營養不足、長滿蟲眼的“野菜”,必然長勢更好、品質更佳。
有人認為,原汁原味是飲食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安全隱患無須多言。很多所謂的原生態食材,都是個人采摘獲得,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例如有毒的野生蘑菇、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蔬菜。
此外,收獲的食材需要轉運、儲存以進行進一步加工或消費,若不采取現代工業化食品的處理手段,如何保鮮、保質也是個問題。
工藝
法也存安全隱患
以古法榨油為例,采用古法工藝壓榨的菜籽油中芥酸含量非常高,有可能損害心血管系統、誘發心肌炎,甚至影響生殖功能。目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已建議,食用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不得超過5%。中國早在2004年就將食用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限定為不超過3%。未經處理的古法菜籽油,芥酸含量可高達40%。此外,花生、大豆等古法榨油原料,很容易被黃曲霉菌污染,產生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由此可見,古法工藝存在的安全隱患還是很大的。
制作古法黑糖時,需要長時間熬煮甘蔗汁。未經處理的甘蔗汁,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它們和糖分一起,經不斷加溫濃縮,會產生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越強,糖汁的顏色越深、香味越濃,但同時也產生大量丙烯酰胺。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有潛在的神經毒性和致癌可能。
產品 質量缺乏保證
近些年,烘焙、烹飪非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下廚做菜、做點心,也有不少人找到了新的商機,直接在朋友圈中出售自己制作的各種食品,其中不乏古法點心。但是,這所謂的“古法”“純手工”食品其實基本等同于“無經營許可、無衛生許可、無監督抽查、無專業培訓、無產品標準”的產品,質量沒有可靠的保證。一旦出現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糾紛,消費者難以維權。 “《古法制作是一種情趣,蘊含著有趣的飲食文化。不過,再有情趣、有內涵,也必須以安全為基礎。尤其在食品領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大家應盡量從正規且有衛生許可的企業、商家購買食品,不要隨隨便便在網上購買各類私人的“手作食品”,這樣才能保證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