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應學生思維發展教學的主旨內涵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適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思維優勢,進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全方面發展,成為優秀的綜合型人才,滿足當前的新課改要求。基于此,本文從當前的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教材再創造的重要意義入手,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生思維發展;發展規律;教材;再創造
一、 引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教材的優勢,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活動性,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合理進行教材的“再創造”,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鼓勵與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深入挖掘教材的優勢與價值,以滿足當前的新課程標準要求。
二、 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教材“再創造”意義
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深化創新,突破傳統理念的束縛,通過教材結構的調整、重點把握、內容增減等方式優化教材,實現教材的創新,個性化教學,發揮出教材的作用。因此,教材的“再創造”成為當前首要目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與需求,結合自身的知識底蘊與經驗,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再創造”,充分發揮出教材的價值與優勢,積極進行創新發展,并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學習,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引導其自我進行探究與思考,立足于教材,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率。在進行教材的“再創造”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合理進行優化與排列,不斷地加工與創造,實現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新,加強教材的再利用,幫助學生擴展自身的思維意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教材“再創造”對于教學來說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可以從根本上促使學生創新自身的思維能力,全方面發展,擴展實際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充分發揮出教材的優勢,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適應新課程標準。
三、 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教材“再創造”的有效策略
(一) 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進行教材的深入挖掘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大部分學生對于“綱要”課程興趣不高,尤其是對小學數學科目來說,其原因不僅僅在于小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還受教學內容的影響。相對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論利用哪種方式進行講解教學,其實質都是對數學知識點進行分析。例如,某教師在進行《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教學過程中,其實質是引導學生明確面積計算的方法,最終學會對所有的正方體與長方體等面積的計算。但教師應明確教材對教學效果產生的影響,雖然教學實質是教授學生知識,但不同的理念教學產生的效果也存在不同。因此,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教材的“再創造”,實現創新教學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考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教材的優勢,提升教學水平。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積極進行合理的創新,不斷進行優化,促使教材得到再創造。例如,某教師在講解《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時,積極對當前的教學“綱要”進行創新,將“設計實踐”加入到綱要中,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教材的創新思維,如引導學生進行長方體與正方體制作,并根據測量進行理論驗證,促使學生誘發創新思維動機,并合理進行知識的擴展延伸,創新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展現出教材自身的魅力,促使其全面發展。
(二) 根據學生知識累積進行教材“再創造”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進行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知識內容,導致其任務量較大。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累積情況進行教材的整合與創造,合理進行優化,以促使學生吃透教材,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提升教學效率。教師應熟悉教材內容,通過對教材脈絡的了解與整合,可以促使當前的教學內容得到優化,以便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對于當前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可能存在難度,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當前的教材安排,可能導致部分學生逐漸落后。因此,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再創造”,如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以基礎知識為主線,逐漸進行知識點的擴展與延伸,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適度的調整,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促使學生逐漸提升學習能力。對于當前基礎知識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進行合理的課外延伸探索,引導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深入了解教材的內涵作用,積極進行教材的整合,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水平。
(三) 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為目的進行教材“再創造”
積極進行教材“再創造”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良好的創新思維,積極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全方面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與內容進行教材創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正方形》時,提出創造性問題,問學生正方形截去一個角后剩下幾個角,通過創新教材問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習思維。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適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進行教材創造,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進行教材“再創造”,充分發揮出教材的價值與優勢,優化教材結構,轉變教材體系,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嬌嬌.創造性教學模式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再創造[J].黑龍江科學,2014,5(7):114-115.
[2]秦孟彬.淺談高中數學教材的再創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0):112,187.
[3]毛瑞修.“回收、利用、再創造”——淺議語文教材的二次開發[J].中國科技信息,2017(19):196,200.
作者簡介:
繆存安,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武曲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