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在幼兒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幼兒各項能力的培養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本文以游戲教學法為切入點,分析了在建構游戲中整合多元課程的方法,探討深化經驗支持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游戲;多元課程;經驗支持
幼兒教育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心理學研究顯示,“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與其他階段不同的發展特殊性”。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而言,游戲是他們學習新知、擴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游戲教學具有象征性、自主性、娛樂性、實踐性的特點,是解決3~6歲幼兒身心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游戲教學中,作為教師,要促進多元課程的整合,將游戲與其他教學內容結合,實現經驗的支持和融合,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 在建構游戲中激發幼兒想象力與空間感知力
幼兒階段的孩子受到自身年齡特征的限制,對于這個世界的學習,處于摸索狀態,對游戲道具,往往缺乏自己的想法和意圖,常常無意識地進行組合、搭建。作為教師,在建構游戲中,要配合情景來引起幼兒的關注,提高他們實踐操作的興趣。
以房屋的搭建為例,即可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的方式來鼓勵幼兒自己來搭建房子,通過前景的鋪設,能夠讓幼兒在頭腦中產生具象搭配。在幼兒的世界中,也許墻壁是方形、圓形,可能是藍色、白色或者紅色,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想法,讓他們自己在探索中激發出創造想象力。雖然受到這個年齡階段的影響,幼兒的思維模式會存在種種限制,但是經過教師的示范、引導和鼓勵,幼兒的認知能力會慢慢提升,在建構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
空間感知力則是幼兒想象力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建構游戲活動中,要注重幼兒空間想象力的學習和培養,既要幫助他們掌握復雜物體的組成、結構,也要學習平面物體的組合與拆分,引導孩子學習拆分,尋找建筑物的共同點,改變搭建空間。雖然建構游戲活動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并不影響幼兒應用自己已經學習到的空間能力來操作,在建構出新的物體時,他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到自我價值,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 建構游戲活動要重視氛圍游戲和互幫互助
在建構游戲的實施開始時,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興趣來選擇適宜的材料,通過趣味的導入、豐富的圖片、生動的語言來完成對幼兒的啟發,引導幼兒感知、觀察、探索、操作,在教師的鼓勵中,讓幼兒體會到建構游戲的獨特魅力。此外,建構游戲既然是幼兒想象、創造的加工過程,也是幼兒之間溝通、交流的一道重要橋梁,每一個孩子,他們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因此,在建構游戲活動中,要鼓勵孩子們相互幫助、實現合作與共贏。對于憑借幼兒想象力搭建出來的作品,可能平淡無奇,也可能一鳴驚人,但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被表揚和稱贊,幼兒在建構游戲活動不斷發現、超越自己,建立自信、感受快樂,就是最好的體驗。
在“我的家庭”建構游戲中,我讓孩子們用各種建構材料進行分組建構,在活動之后,展開小組互評,邀請孩子們觀摩其他小組的作品,在對比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選出最佳建構組。在這種競爭的氛圍下,孩子們的建構熱情紛紛被點燃,相互各種,用各種積木來搭建、裝扮自己的家,在游戲活動結束后,小組之間相互討論交流、觀摩欣賞,優化作品,成效非常理想。
此外,在建構游戲中,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對于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要特別關注,讓他們能夠融入集體。
小敏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女孩,連續幾天,在建構區搭建出了形象完美、結實的小火車,但是卻不愿意與其他孩子一起合作。于是,我假裝不會搭建小火車,尋求小敏的幫助,小敏非常認真,邊教邊演示,我鼓勵道:“小敏好棒,這是老師看到最漂亮的小火車,其他小朋友搭建的都沒有你的好哦,你幫助老師當下小老師來指導他們吧?”在我的鼓勵下,小敏同意了,很快融入到集體中。
三、 聚焦低結構游戲,聚焦問題經驗
在建構活動的開展上,要充分尊重幼兒,從觀察著手,找出適合幼兒開展深度學習的機會,創設出一系列的問題情景,基于幼兒原有的教學經驗,在游戲和經驗之間搭建橋梁,實現新知識、舊知識的融合、遷移。在低結構游戲活動中,創設具有真實問題的情境,通過游戲情境的調整與材料的投放,將發展、學習嵌入其中,推動幼兒的深度學習。在活動過程中,要觀察孩子的活動行為和材料使用情況,分析情境問題和幼兒的解決方法,用科學的指導方式為幼兒提供應用經驗來思考、創新的空間,實現深度學習。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游戲活動中,要促進多元課程的整合,靈活改變游戲活動過程,發揚幼兒個性,拓寬游戲區域,深化經驗的支持、融合,完善課程建構體系,為幼兒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丹玲.游戲策略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8(41).
[2]王云飛.探討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精神的探尋與重塑[J].生活教育,2014(S1).
[3]陳迎春.游戲與課程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2).
[4]胡玲燕.幼兒園教學與游戲的融合[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2(3).
作者簡介:
蘇藝森,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幼師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