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硅藻土(DE)具有孔隙度大、吸收性強、化學性質穩定、有優異的表面性能,增容,增稠以及提高附著力。聚丙烯酰胺(PAM)能與分散于溶液中的懸浮粒子架橋吸附,有著極強的絮凝作用。本課題采用PAM包覆硅藻土,再將所得改性硅藻土(PDE)用于模擬含鉻廢水及工業含鉻廢水處理,并對其機理進行探究。通過本課題來對PAM改性硅藻土的合成及其對吸附Cr(Ⅵ)的吸附進行研究。
關鍵詞:PAM;硅藻土;去除;Cr(Ⅵ)
一、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國水環境隨著工業的發展持續惡化,屢屢出現因為污染引起的缺水和安全事故。由于吸附法對進水的預處理要求高,吸附劑的價格昂貴,因此在廢水處理中,吸附法主要用來去除廢水中的微量污染物,達到深度凈化的目的。
(二) 硅藻土的性質及改性方法
硅藻土的晶體結構及其礦物學特性
天然硅藻土的主要成分是SiO2,它具有以下特性:多孔性、較低的濃度、較大的比表面積、相對的不可壓縮性及化學穩定性。
(三) PAM性質及其在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1. PAM的結構性質
PAM的使用特性:(1)絮凝性;(2)粘合性;(3)降阻性;(4)增稠性。
2. PAM在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
陰離子型PAM能以任意比溶于水,有很好的水溶解性。在pH為4-14達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在pH為7~14的介質中,顯示高聚合物電解質的特性。能夠和高價的金屬離子交聯生成難溶的凝膠體。
二、 六價鉻標準曲線的繪制及PDE合成制備
(一) 標準曲線繪制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測定六價鉻標準曲線的繪制照GB7467-87繪制標準曲線。
(二) 改性硅藻土制備
1. 制備PAM包覆硅藻土
取200mL濃度分別為1,2,5,10,20(g/L)PAM溶液放入500mL錐形瓶中,滴加一定量的1mol/L的NaOH溶液,分別加入50g硅藻土,控制溫度勻速攪拌3h,使硅藻土與PAM混合均勻,形成PAM改性硅藻土(PDE),過濾,水洗并靜止3h,除去上層渾濁液,得到的土樣于90±2℃下烘干、破碎、研磨,過150目篩備用。
三、 實驗分析方法
(一) 重金屬吸附的表征與測定
在若干加入一定量濃度的Cr(Ⅵ)水溶液錐形瓶中,分別加入一定量改性硅藻土,控制反應條件,振蕩吸附,測定天然硅藻土對Cr(Ⅵ)的吸附能力。根據Cr(Ⅵ)的標準吸收曲線計算出A與A0所對應Cr(Ⅵ)濃度C與C0。
吸附率用下列方程式進行計算:P(%)=(C0-C)/C0*100%
(二) 不同因素對PAM改性硅藻土吸附Cr(Ⅵ)的影響
試驗在室溫下進行,取含一定濃度Cr(Ⅵ)水樣體積100mL,分別投入天然硅藻土5.0g,控制溫度勻速反應1h。上述條件不變,改變PAM包覆硅藻土的質量、模擬廢水中不同的pH值,水樣起始濃度變化對吸附Cr(Ⅵ)影響。通過去除率、吸附容量來表達改性硅藻土的吸附效果。
1. 硅藻土中PAM含量對Cr(Ⅵ)的吸附影響
通過圖1比較,采用5g/L的PAM改性硅藻土。與天然硅藻土相比,5g/L PAM改性硅藻土提高了0.46mg/gCr(Ⅵ)的吸附容量,提高了23%的相對去除率。由于PAM包覆在硅藻土表面上,填充了表面孔隙的同時也增大了其吸附的比表面積,利于吸附Cr(Ⅵ)。隨著PAM濃度的增大,當PAM濃度提高到10g/L以后,由于PAM在硅藻土表面堆積,使得硅藻土孔隙變小,PAM厚度增大,對重金屬 Cr(Ⅵ)吸附能力下降。
2. pH值的影響
試樣采用水樣的初始濃度是100ppm。如圖2所示,改性硅藻土對pH變化對Cr(Ⅵ)相對自然土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在一般情況下,在酸性條件下,H+會抑制硅藻土表面上H+的解離,使得硅藻土在酸性條件下吸附重金屬離子能力下降。而硅藻土表面經過PAM改性后,由于PAM包覆在硅藻土表面和填充于硅藻土孔隙中,在改性硅藻土對水中的H+可以繼續與PAM發生水解反應,從而能夠形成陰離子型PAM,使得改性硅藻土對pH的適應范圍增大。
3. 初始濃度的影響
從圖3的變化趨勢得出以下結論:自然土和經過PAM改性后的硅藻土,對于Cr(Ⅵ)的吸附量隨著Cr(Ⅵ)的初始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初始濃度下,隨著濃度的增加,經過PAM包覆硅藻土的吸附量較自然土的差距會變得更大。隨著Cr(Ⅵ)含量的變大,增加了相互的接觸幾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吸附量。
4. 正交實驗
根據上述實驗,在選擇上述影響因素設計相應33正交實驗:(1)改性硅藻土吸附Cr(Ⅵ)不同濃度PAM溶液進行改性;(2)改性硅藻土在不同pH下吸附;(3)水樣的初始濃度。
通過實驗可知,pH值對于改性硅藻土吸附Cr(Ⅵ)的影響因素較大,PAM溶液濃度和水樣中Cr(Ⅵ)初始濃度對于Cr(Ⅵ)的吸附也有一定的影響。得到PAM改性硅藻土去除Cr(Ⅵ)的最佳方案是:當pH值為6,PAM改性濃度為 2g/L,水樣中Cr(Ⅵ)初始濃度為250ppm,改性硅藻土對于Cr(Ⅵ)的去除效果較其他組合明顯。
參考文獻:
[1]高廷耀,顧國維.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羅道成,劉俊峰.改性硅藻土對廢水中Pb2+、Cu2+、Zn2+吸附性能的研究[J].中國礦業,2005,14(7):69-71.
作者簡介:
王晗怡,江蘇省無錫市,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