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課堂重要內容之一,而歷史情境的設置是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通過材料的選取、故事的敘述設置情境,內化成學生必備的素養。
關鍵詞:家國情懷;歷史情境;素養培育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家國情懷是歷史課堂上所要求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個人認為歷史學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學科,課堂里體現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內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注意德育方面的滲透,這也是歷史課一個重要的特點。以史為鑒絕對不是一句空談,而要將它落到實處,更要以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作為重要目標,家國情懷就是這些內容的體現。而歷史情境就是我們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依托,有了情境的設置,學生更容易融入到歷史中去,對當時的歷史更容易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本文擬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通過歷史情境的設置,讓學生體會家國的責任感,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一、 分析思路
《新文化運動》一課主要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若果按部就班的來講,在落實知識點上是沒有問題,但是總是感覺缺少了一些歷史味和趣味。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如何讓一節課生動起來的,莫過于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中去,這就需要歷史情境的設置。這節課即整合教材,從歷史情境的設置、人物的分析,問題的設置等方面來設計,在落實歷史知識的前提下,使學生獲得歷史分析的技能,同時關注家國情懷的培養。
二、 過程設計
(一) 在情境中感知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題的具體生動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狀況、情感狀態等得到優化與發展的教學方法。而創設情境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歷史情境再現。情境的創設能夠使學生感同身受,用歷史的思維方式思考當時發生的事情,進而內化成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樣一種素養。歷史上的人和事本身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但教材中敘述歷史往往只是事件簡單概括,沒有具體詳細過程;只有人物的姓名,沒有相關的經歷;雖有宏大的敘事,但沒有相關細節描寫。復雜的歷史被簡單化、概念化、標簽化。以歷史人物為主線營造歷史情境,能夠較大程度還原歷史發展的過程,重現復雜的歷史場景,構建多面、豐富、完整的歷史。
通過材料設置歷史情境是公認的設置歷史情境的重要方法,那么材料的選取就至關重要,比如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中可以展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圖片,這些人的共同點都是受到過西式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深,而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鬧劇深深刺痛了這些知識分子的愛國之心,所以反抗就順理成章了。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分析,將學生帶到那個年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 在故事中認同
所有的歷史人物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會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和潮流等等。因此通過人物的敘述就會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特點,人物的心理,使人物更加豐滿立體,學生也更能從人物的身上悟到道理。而《新文化運動》一課更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人物眾多,各有特點。通過故事的描寫讓學生獲得價值的認同感,培養愛國情懷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比如在講到白話文的使用時,可以給學生展示胡適的一則小故事:有位同學不服氣地問:“胡先生,難道說白話文一點缺點都沒有?”胡適微笑:“沒有。”學生反駁道:“怎會沒有,白話文語言不簡潔,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說:“不一定。要不我們做個試驗。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便發電報拒絕了。復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出現歷史知識的話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問題也相對容易,也能從小故事中讓學生體會文言文與白話文各自的特點和魅力,體會祖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講到新文化運動中對待東西方文化方面,很多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人物都主張全盤推翻傳統文化,而辜鴻銘作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一個異類,接受多年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卻頑固地主張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綱五常,陳獨秀雖然對此嗤之以鼻,但仍難掩辜鴻銘的才情,從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選取辜鴻銘的材料與新文化運動其他人物對比進行比較學習,進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三) 在材料中理解
歷史史料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必備工具,一節課中恰當史料的充分運用會給這節課增色不少,同時史料的運用分析也是學生必備的歷史素養。為了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我選擇了兩則史料:新文化運動中對孔子的批判和對文言文的批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錢玄同曾激進到一度提出廢除漢字。另外一個視頻材料《大國崛起》中明治維新,由于日本在維新初期完全摒棄了日本的傳統文化,改革曾一度陷入危機,主張改革的大久保利通也因此被刺殺,從改革遭到了民眾的嚴重抵制這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個信息:任何國家的改革都必須依托本國的文化。選取這兩方面的材料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使學生在認識到新文化運動中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是有失偏頗的,但同時也應該強調這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的需要。
家國情懷素養僅僅依靠傳統的記憶、教師的知識傳授是無法形成的,必須通過一定的情境設置內化到學生知識結構中去,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材料的選取方面應該格外注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認知并認同,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所在,這也是歷史課堂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體現歷史學科厚重文化傳承下深深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李斌.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N].人民日報人民論壇,2016年01月20日.
[2]馮衛東.情境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馬麗,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