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技術、文化”將驅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下一個十年”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進入“新時代”,把握“新方位”,正加速成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和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科技、時尚、綠色”,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工作新定位、行業新標簽、社會新認知。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強烈。借此機會,與大家探討三個最主要的變量:消費、技術、文化,如何驅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下一個十年”。
消費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核心動力。擁有近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正在經歷新一輪消費升級的黃金時代。2018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76.2%,連續第五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1萬億元,相較2008年10.8萬億元增長了2.5倍。消費者日趨成熟、理性,不再將價格、數量、新品、商標和可炫耀程度作為消費的主要考量,而是呈現出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產品向更多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等一系列轉變。消費內容和消費模式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逐步由“橄欖型”向“倒梯形”轉變,占總人口1/4的“千禧一代”已經成為絕對的消費主力。Z世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95后”,有望成為下一輪消費增長的爆發點。老齡人口與其他年齡人口一起也構成了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挖掘人口結構性紅利,使我國的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是當下最應該著手的事情。
實現創新躍遷,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智識與膽識、格局與擔當,去有效調控變量,最大程度激發能量
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時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伴隨數字化進程,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有兩個天然的基礎條件,其一是巨大的市場需求,其二是充分的技術儲備。
從市場需求看:過去10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催生出消費互聯網的繁榮。中國的數字化消費在人數和市場規模上以絕對量級領跑全球。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相較2008年的1.176億,增長了近6倍;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0198億元,比2008年的1281.8億增長了近54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2008年的1%提高到18.4%。
從技術儲備看:移動互聯網的關鍵就是移動通信技術,2019年將是5G的元年,覆蓋面更廣、容量更大、傳輸速度更快。5G的到來,意味著大家談論已久的物聯網終有機會實現名副其實的“萬物互聯”。它和大數據、計算機、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相互融合交匯、高度協同后,將打破產業互聯網的發展瓶頸,迅速釋放大量需求,構建萬億大生態,成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引導者。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個時代。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化危機、求轉機、占先機,建立新的創新優勢。紡織服裝企業應圍繞市場需求,通過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在組織內部加速全員創新、全要素創新、全時空創新,從而全方位構筑起技術核心能力,并將技術研發的核心優勢轉換為現實的生產力,引領產業升級、結構轉型。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在科技、經濟、信息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的力量。
文化自信在產業語境下的重要體現,也在于消費者逐步改變了以往對國外品牌的審美依附與非理性消費,對本土品牌的認可度提升。在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今天,重識民族文化、重溫歷史經典、重振傳統技藝,已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加快發展科技硬實力的同時,必須同步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一方面要正確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開關”,另一方面要通過更具延展力與再造力的跨界創意資源協同,構建行業創意策源的“總樞紐”,提升產業的內涵式發展與高附加值發展——文化自信,是創新永不枯竭、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更是構建人類深層次認同,完成情感交匯的必要法門。
實現創新躍遷,需要我們在具體的、特定的產業發展語境之下,以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視角,對創新要素進行新的基因組合與價值重構。這就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智識與膽識、格局與擔當,去有效調控變量,最大程度激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