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霏
《財務管理》課程是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理論和公式,單純的理論學習難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在面對大量的公式和計算時產生恐懼感,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繁多的教學內容中組織好知識架構,幫學生把握知識脈絡,提高教學效率。“專題化”教學能夠建立清晰的教學思路,以資金流動關注企業財務決策,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專題都有大量的知識案例作為補充,提升教學質量。
“專題化”教學以提出與專題有關的專業問題為起點,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課前搜集資料,課堂學習和課堂小組討論,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討論之后分組答辯,教師點評后學生課后獨立總結。專題化教學更注重學習過程,所以需要對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做一定的調整。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很大改進,第一,傳統教學更注重課堂時間的學習,課下學生不愿意預習和復習,但是專業課僅依靠課堂學習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下做很多工作。“專題化”教學的每個專題都以問題導入,引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為了解答問題,他們會主動搜集大量的資料案例,翻閱大量書籍。第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認真地學習教師上課的知識講解,有助于他們解答疑惑。這也是傳統教學方法中不具備的特點,學生從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學習效果會有很大提升。第三,課堂加入了小組討論,學生通過團隊討論,運用集體的智慧解答問題,提高了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并且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總之,通過案例引入等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不過在“專題化”教學推行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專題化教學應用于《財務管理》課程,符合課程的特點,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一,《財務管理》課程知識點豐富,傳統教學方式下的課程授課按照章節的劃分,前后內容不夠連貫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將課程內容按照各財務活動把企業內的資金流轉過程專題化,更有利于課程內容的展開,利于學生宏觀把握知識脈絡,形成理論體系。實施“專題化”教學對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是一次考驗,有助于師資力量的提升。第二,《財務管理》注重財務決策,需要接觸實際案例鍛煉實踐操作能力,這是傳統教學中的短板。專題化教學更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汲取,態度上的轉變會給學習效果帶來很大提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加入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同伴合作討論,對財務數據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未來實務操作更加得心應手。第三,“專題化”教學的教學方式更輕松,課堂不再是以教師講課為核心,而是加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現場答辯等環節,增加了課堂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組討論過程中也能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好處,讓學生更注重團隊合作。
(一)科學設置專題。《財務管理》課程的知識點較多,大多為理論和公式,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和記憶。現有的傳統教學由于課時安排,教學任務繁重。《財務管理》傳統教材按照章節講解,學生不容易產生連貫的思維和知識框架。專題化的教學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打破原有的章節界限和教學順序,進行重新安排。專題的設置是實施“專題化”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科學地設置專題,將全書合理劃分為相互聯系的不同模塊,方便課堂講解和學生理解。《財務管理》課程講解的核心是按照企業資金的流向對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進行決策,“專題”的設置就圍繞這些財務活動展開。企業的財務活動主要是: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的營運和分配活動。按照這些財務活動進行財務決策,開展以下幾個專題,如表1所示。

表1 《財務管理》課程專題設置
(二)不偏離教學大綱。在“專題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認真聽課,會使用很多實踐教學手段。在運用這些新穎教學方式的同時,要注意把握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不偏離正常跑道。要在保證課堂內容被學生接受的前提下,適當引導,引入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教學大綱是教學過程中的“燈塔”,不能為了創新忽略了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師在推行“專題化”教學改革之前,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嚴格執行教學進度,檢驗教學質量,保證正常教學秩序。
(三)建立適應“專題化”教學的考核機制。財務管理的“專題化”教學更注重過程參與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考核機制主要依靠期末試卷考察,這種考核方式不符合專題化教學的特點。學生在“專題化”教學的學習過程中更關注實踐和應用,如果考核形式是偏重理論知識記憶的試卷,會造成學生為了準備期末考試而忽略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達不到“專題化”教學改革的效果,所以傳統的考核機制需要進行改革。考核機制應該既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檢驗他們的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專題化”教學的考核方式應該更注重過程考核,比如,關注學生小組討論后的課堂答辯情況,通過課堂答辯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和效果。
(一)正確處理《財務管理》教材與專題設計的關系。專題設計是“專題化”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將知識恰當地整合形成數個專題。在設置專題之前,教師應該充分研究教學大綱,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擴充案例和課外知識,切忌拋開教材和大綱盲目改革。沒有教學大綱的指導或者不按照教學大綱授課,都會導致教學偏離正常的軌道,不利于教學管理。所以“專題化”教學改革應該正確處理教材與專題設計之間的關系,將教材知識以專題的形式更加靈活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探索,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
(二)調動教師積極性投入“專題化”課程改革。“專題化”教學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大工程,怎么把“專題化”教學應用好,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實踐。學校和社會應該提供各種保障措施,比如,給予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經費支持,為課程改革團隊教師在評優評先等考核中給予更多肯定等。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審中科研成果占有較大比重,容易出現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誤區。學校對教師的培養應讓教師更關注教學與實踐,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教學改革是一項大工程,參與其中的院校和教師責任重大,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重視,鼓勵他們投入更多精力在這項工作中,為人才培養鋪路。
(三)團隊教學實現優勢互補。“專題化”教學改革需要更多的教師和學校參與進來才能實現,在改革過程中,既需要設置科學的專題,又需要查找大量企業案例,還要組織學生課堂時間,把握整個教學過程。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需要他們掌握全方位的知識、技術、能力。所以這樣大量的工作不可能靠一兩個人去完成,而是應該建立“專題化”教學改革團隊。團隊教學可以組織教學單位中研究、授課特長相近的教師,共同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每位教師可以在團隊中發揮自身優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在豐富教學案例和經驗的同時,還可以減輕每個人的工作負擔。總之,在教學團隊各位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每個人都為教學改革建言獻策,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早日達成教學目標。
(四)專題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財務管理》的“專題化”教學改革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將課堂學習轉化為實踐經驗。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引入實踐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將一些與課程內容貼近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的方法,學生通過分析案例、解決問題,逐漸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解決了傳統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講解的問題。學生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上學習了理論知識,也會做課后習題,但是一遇見實際案例,就會不知所措。這就是因為平時學習太過書面和理論,而不具備實踐經驗。由于財務管理在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大多涉及企業機密,想要通過實習去獲取類似經驗也很難,學生在實習崗位上大多只能參與企業基礎核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五)基于專題化教學改革改進成績評價體系。為了檢驗教學效果和督促學生學習,每門課都要有課程評價考核體系,不管是傳統教學還是現代化教學方式,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專題化”教學更注重實踐教學和過程教學,所以應該基于這些特點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評價考核方案。與傳統教學更注重期末卷面成績相比,改革后的課程評價成績應該由多個部分組成。第一,“專題化”教學設置有課上、課下小組討論,課堂答辯等環節,過程考核可以依此制定評分機制。為提升組內成員積極性,防止“搭便車”現象出現,評分機制應該細化到人。課堂答辯由小組得分、個人加分和組內互評幾部分組成,這樣學生在每次活動中都會自主參與,不會只依賴于個別組員。第二,過程考核還可以包括書面作業、到課情況等評價指標。第三,期末試卷也應該適當改革。在考試中,加入開放性的問答題或案例分析題,通過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革,督促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提升教學效果,達到“專題化”教學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