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
我國自古科學教育就很發(fā)達,但是卻一直沒有形成單獨的學科和課程結構,而是一直采用綜合式的教學方式,將文學、數(shù)術、自然、科學等統(tǒng)一成綜合性教材,直到1903年,開設的格致課,才開始將科學設立成一門正式的學科。從課程單獨建立至新課改標準發(fā)布,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到如今,我國的科學課程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標準。
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點培養(yǎng)目的。2017年科學課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這也代表在新課改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要求下,小學科學正式成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面對新的教育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如何應對,并如何對課程教學進行建設,是本文著重需要討論的。
一、明確科學教育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科學》教育?在很多教師的心中都沒有重視過科學教育。關于《科學》的課程性質有三句話: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科學不僅僅是要學生有基礎的科學知識,也不是簡單將實踐與思考相結合,更不是因為它加強了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只有深入理解了這三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才能正確認識科學的性質和小學科學課程的必要性。
余自強先生在《科學課程論》中說道:“一種新的課程的價值,取決于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哲學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標體系。”這說明,在新時代、新課標中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觀下,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強勢進入三大學科的新形態(tài)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本體論、科學認識論、科學方法論以及科學哲學的全方位教育,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一種科學的視角和觀點來看待世界。由此可見,科學是一門見微知著的學科,主要目的是建立小學生對自然科學進行宏觀認識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把握學科教學的主要內容
《科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主要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如何正確理解科學課程的教授內容,就需要教育界的學者和科學家聯(lián)合起來,從教材的選材編撰和教師的培養(yǎng)上進行科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在現(xiàn)行的教材下,應全力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將正確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小學生。
以青島版小學某一年級的科學教程來說,教材中主要分為了五個單元三個板塊:材料、自然、工具,其中自然的板塊占據了三個單元,這個比例很明顯地表示本學期小學科學的重點內容在于人與自然。從每個單元的課程來看,只是對一些基礎知識進行了簡要的講解,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教學。比如第一單元講材料,有石頭、布料、塑料、金屬四類,教師可以就教材內容作橫向和縱向的延伸。既然這一單元的課程內容是材料,那么在橫向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思考,除了這四種,還有那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讓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分辨他們的材料結構。在縱向上,教師可以就一個材料進行深入講解,比如石頭又有鵝卵石、雨花石、孔雀石、木化石等等,利用橫向和縱向的知識延伸來拓展學生科學思維的廣度和寬度。
三、培養(yǎng)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活躍的,科學并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如何將課堂跳出教材,讓知識活起來,是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興趣的關鍵。教材的知識不論多么有趣,始終只是停留在文字和圖片上,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枯燥和乏味的。根據課程教學方式而言,將情景教學和生活教學相結合,是提升小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
小學科學課程的情景教學法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技術。以上述教材為例,讓學生明確木化石的特征,最好是讓他們了解木化石的形成過程,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僅僅通過文字的講解他們很難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可以使用網絡下載動態(tài)視頻,讓學生觀看1.5億年前侏羅紀的地殼運動是怎樣讓樹木變成石頭的,在清楚石頭構造的同時,也了解自然變化的特征。
科學不是曲高和寡的學科,教師不能讓小學生感受到抽象,若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大幅提升小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比如學習材料及生活中的動植物資源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尋找5種或是更多的生活中的材料,并了解這些材料的相關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觀察中午吃飯時,我們的食物中包含了哪些動植物;甚至可以結合起來,讓學生尋找我們身邊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材料等等。對于小學生來說,每一次的發(fā)現(xiàn),每一次的鼓勵,每一次新知識的探索都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于科學研究的好奇心。讓科學更加具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科學的存在,所謂寓教于樂便是如此。
四、結論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需求的關鍵能力和必需品格,在核心素養(yǎng)下的科學教育,最主要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于科學教師而言,讓學生清晰科學課程的重要地位、把握課程的主要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合理科學課程建設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膠州市鋪集鎮(zhèn)鋪集小學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