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萱
小學階段義務教育中科學教育負責實施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確保低年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概念以及認識自然科學規律,小學生對于科學概念理解是學生所要達到的科學素養水平之一。在科學概念教學中,低年段的小學生對科學概念已有一些認知,并不是“一張白紙”,并對于相關科學概念存在一些前概念。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足夠關注并尊重小學生的前概念,針對錯誤的前概念應加以足夠的重視并糾正。
2017年9月起,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由3年級提前至1年級。定位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成為小學核心課程。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首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發展水平,并新增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內容,由原來的14個概念增加到18個概念。
小學科學課程主要是通過科學概念的建立,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正所謂“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科學概念教育是課堂教學基礎,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及最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科學概念教育能給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能激發小學生強烈的科學探究意識;能給小學生創造共同探索科學奧秘的氛圍,為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前科學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有的前科學概念與科學知識相似、有的與科學知識相悖或不盡一致,但卻廣泛存在于每個人的思維中。低年段的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不完善階段,對一些科學概念常常依據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進行理解,這些認知可能不正確,這樣就會對一些科學概念產生偏差,產生前科學概念,從而影響正確科學概念的建構。
一、低年段小學科學概念特點
(一)描述性
通過科學概念的分析,不難發現概念具有描述性的特點。如:科學家: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工程師:設計、發明、創造產品的人;月相變化:月亮的形狀叫月相,月亮的圓缺變化叫作月相變化。
有些科學概念小學生較難掌握、難以理解,而且受前概念的影響,學生理解往往也是不完整的。觀察與實驗是描述的關鍵,要掌握科學概念,需要學生通過實驗、活動探究學會多方位、細致入微地觀察探索。如:月相變化的概念,通過“月亮的圓缺變化”簡明的文字進行描述,使此概念易于低年段的小學生理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概念,若要嚴謹地進行闡述,會產生低年段小學生難以理解的詞匯。所以,在對低年段小學生科學概念定義時,會將此類概念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描述。
(二)特征性
概念主要就是將事物的共性特征進行整合,這種特征是具體的、形象的。通過此類概念的闡述,能夠清晰地把握此概念的特征。例如“水”的特征為“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所以在定義“水”的概念時,小學科學教科書是這樣定義的,水在常溫之下是一種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小學生在學習水的概念時,便能了解到水的相關特征。又如:“空氣”的概念,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氣體,同樣體現了定義性概念的特征性的特點。
(三)形象性
在低年段小學生科學概念中,不難看到有些概念具有形象性,這樣符合低年段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將文字概念形象地躍然于紙上。
【例】溶解是像鹽粒和胭脂紅這樣,放入水中后會均勻地分散,最后它們的顆粒不見了的現象。教材上的科學概念并不是沒有采用科學家概念,而是依據內涵特征通過形象的敘述形式體現。溶解的概念科學家是這樣定義的: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一個分子狀態的均勻分布的過程。然而,這樣的科學概念不符合低年段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分子的概念是低年段小學生無法理解的,分子在水中怎么分布,怎能沒變化,低年段小學生是無法想象的。所以說,在二年級科學教材中解釋溶解概念時,將顆粒溶解到水中的現象形象地展現在小學生面前。這樣的概念采用形象敘述的方法進行定義,通過溶解概念,不僅掌握溶解的過程,還能聯想到教師在教學時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實驗是怎么進行的、溶解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哪些物質能溶解,以便低年段小學生達到利于理解利于記憶的效果。
(四)規律性
規律性概念是通過逐步探究歸納獲得的,概念表達的語句簡潔明了。例如:植物依賴周圍環境中的土壤、光、水分、溫度等因素而生存。此科學概念展現了歸納性的特點,通過對一種或多種植物的觀察,從個別到一般總結出植物的生存環境。
因而,在低年段小學生獲得概念過程時,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只要是正確的理解,就能抓住要點,但切忌詞不達意的胡亂猜測。
(五)概述性
如“磁鐵總是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相同的磁極相斥,不同的磁極相吸。”這個科學概念的核心是理解磁鐵的性質,不僅概括相同的磁極相斥,還敘述不同的磁極相吸。又如:“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言簡意賅的文字將力的概念進行概述。
二、低年段小學生科學前概念分類
“學生不是空著頭腦走進課堂”,在接觸正確的科學概念前,低年段學生對科學概念已有一些認知,正確的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科學知識,然而錯誤的認知就會影響科學概念的學習。此時前概念對科學概念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 矛盾型
學生針對一些科學概念能夠理解,但是在概念應用時就會無法解釋、無法自圓其說、產生矛盾。如:舉出互相矛盾的例子、在解釋說明概念時出現錯誤與概念內涵相矛盾。此時所產生的前概念可以歸類于“矛盾”型。如:科學概念,地球是球形的。產生的前概念,地球是球形的,大地是平坦。地球是球形的,因為地球儀是球形的。
2. 偏差型
學生對于一些科學概念存在著一些認知偏差,和正確的科學概念之間存在一些距離,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引導,逐步完善學生的概念認知。這類概念正確性相對不高,需要教師特別關注引導,將這類前概念定義為“偏差”型。如:科學概念,動物的特征是能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能生長、能產生下一代。產生的前概念,玩具狗屬于動物。
3.迷思型
另一些前概念在認知上出現了很大的錯誤,對今后的學習構建正確的科學概念有較大沖突,有礙于科學概念的構建,因此將把這類正確性很低的前概念定義為“迷思”型前概念。如:科學概念,月相變化:月亮的形狀叫月相,月亮的圓缺變化叫作月相變化。產生的前概念,月亮上有嫦娥,玉兔、月相變化就是月亮自身形狀的變化、月亮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三、低年段小學科學前概念形成原因
(一)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鐵塊沉于水中的現象,于是就在頭腦中形成了鐵塊可以沉沒于任何液體中的前概念。當演示鐵塊漂浮于水銀面上時,許多學生根本就不相信,而是認為這是老師在玩魔術。這就是前概念對科學概念教學的影響。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學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礎之上。關于力,有些學生從生活經驗得知力有大小,部分學生可以利用力的大小描述力(如用勁大、用勁小、力氣大、力氣小等),但幾乎沒有學生想到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二)相近科學概念之間的混淆
在低年段小學科學概念中,相近的科學概念往往有很多。這些概念從表面上看聯系緊密,但是從本質屬性上來看,又存在較大差異性。絕大多數低年段小學生往往缺乏具體的科學情景,在認知和理解上往往存在不夠到位的問題,因而很容易產生混淆,甚至將關系簡單化。1-2年級學生對于“力作用于物體,可以使物體移動”有初步印象,但對于“力作用于物體可使物體形變”認識較為模糊,他們認為有的物體會形變,有的不會 。對于力與運動這兩個概念,低年段學生是混淆的。什么是力?什么是運動?它們之間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大多數孩子分不清楚。
在“描述物體的位置與方向”,學生能較好地運用“前后遠近”描述位置,對于“左右”不能順利地辨認,“東南西北”的辨別就更加困難。
(三)科學方法的不當使用
很多低年段小學生由于科學知識不夠充足,對生活的認識不夠全面,思維往往又具有單向性。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歸納分析過程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面性,難以準確把握科學概念的內在本質。“鯨魚”常被誤認為是“魚”,但經由增加對鯨魚的了解,使既有的知識表征逐漸與哺乳類的特性聯結,則鯨魚的分類就不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類。
(四)知識的負遷移
在科學學習中也常常經過從已知到未知,從舊知中生發新知的認識過程,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遷移。先前知識對以后知識的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就稱為負遷移。
例如:學生了解“熱脹冷縮”的原理,所以認為水結冰,體積就會變小,然而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四、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學生科學概念建構策略
(一)以生活經驗為起點,通曉學情
由于低年段小學生首次以課程形式正式學習科學,對于科學概念也存在錯誤的認知。低年段學生前概念積累呈現個性特征,由于生活環境、學習基礎、感悟體驗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體現在學生前概念積累時,學生之間會有較大差距。若想準確地理解科學概念,教師就需要了解學生對于哪些科學概念存在前概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或者是教學之初,要有學情調查意識,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探知低年段學生前概念掌握情況,這樣可以為教學設計和調整提供充分信息支持。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學生獲得認知創造良好條件,作為教師,不可低估學生前概念積累水平,以免降低課堂教學設計的針對性。
因此,課前的摸底測查就顯得十分必要。摸底測查,就是對于下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點或在每個單元的開始,教師進行前測。測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形式相結合,教師深入學生中去,以學生朋友的身份,可以是訪談,可以是問卷調查,可以是教師的側面觀察,可以是將知道的寫出來,考慮到低年段小學生識字寫字能力,也可以將所想的畫出來。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并認真做好記錄,收集學生的前概念并進行分析、梳理和歸類,在科學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本質為抓手,舉例剖析
在教學總結時,憑借教師單純的說教當然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就算學生死記硬背把所學知識都記下來,這種印象也不會深刻。在教學中,在當前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相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有意識地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內容。
每一個低年段小學生具有的前概念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點。而作為科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前概念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從學生的前概念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概念,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錯誤前概念。在科學教學活動設計、材料準備、教材學習難度、學生心理層次等方面有效把握,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在經歷科學知識的學習后,逐步認識到原有認知的不足和缺陷,樂于接受新的科學概念替代原有認知,逐步提高科學概念的理解層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三)以成因為依據,激發思維
針對低年段學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和規劃當前的教育方法、目標和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帶領和推動下,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不能只是教師推動一下,學生學習一點,而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在科學課中如何將概念引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低年段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知開始的。因此,教師的課堂中重視科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知識的欲望,這種欲望是低年段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前提。
(四)以知識為基石,糾偏引正
低年段小學生對科學概念進行學習和掌握時,總會不自覺對科學概念進行擴大或縮小,影響了其對科學概念的準確理解與掌握。
在利用相關舊知時,要認真尋找它與新知的共同因素,通過類化作用去同化和順應新知。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些新知往往與有關舊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學時,可先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然后對比著學習新知,并著重弄清它們的異同點,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的分解、調整、重組,達到“以舊探新”之目的。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