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先超
摘 要:文章通過剖析制約河南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學的“瓶頸”因素,探討民間美術類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相應融合對策,以期河南非遺文化弘揚的同時,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也得以健康發展。
關鍵詞: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長期以農耕為主導的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河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民間美術便是其中一支風采獨具、絢麗多姿的奇葩。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民俗文化價值。
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可以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在大學生身心健康、智力拓展、人格健全、鑒賞能力、創造能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院校應充分重視公共藝術教學工作。
一、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一)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緊迫性
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資源豐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保護和傳承狀況不容樂觀。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依存的生態環境是農耕文明,民俗是其載體,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化,傳統美術類非遺許多項目面臨著消亡迅速和后繼乏人的狀況,保護形勢非常嚴峻。其次,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傳遞者”,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關鍵,但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整體具有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性別比例失調、結構不合理等特點,盡管技術熟練,傳承經驗豐富,但有些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去世,十分可惜,因此保護任務十分艱巨。再次,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主要是家庭(或家族)傳承,傳承人之間一般秉持著血緣關系,“傳內不傳外”,這種傳承方式明顯具有保守性、封閉性和單一性,傳承鏈條比較脆弱,容易中斷、失傳。最后,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專業性、技藝性較強的行業,囿于手工制作,費工,費時,且不如外出打工收入高、見效快,所以不受年青人青睞。因此,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大都面臨著傳承難、發展難、消亡迅速和后繼乏人的窘境,保護任務尤為迫切。
(二)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瓶頸”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學校連續擴招的政策,使地方院校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發展非常迅速。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河南省地方院校已達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其中公辦38所),占42.64%;高職高專院校74所(其中公辦54所),占57.36%;成人高等學校11所”,這些地方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但現階段,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卻客觀存在著決策層重視不力、培養方式不正確、教學方法和手段滯后、教學設施薄弱、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師資隊伍良莠不齊以及評價機制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公共藝術教學的提高,制約著河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二、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可行性
(一)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的可觀性
河南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2015年3月文化廳實施的“河南省傳統美術搶救保護工程”對全省范圍內的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統計顯示,目前,河南“全省傳統美術類代表性項目中,共有13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1項省級代表性項目、224項市級代表性項目、290項縣級代表性項目。”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數量也較為可觀,截至2017年12月,在文化部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類380名傳承人中,河南省共有14人入選,占到全國入選比例的3.7%;在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的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32名傳承人中,傳統美術類傳承人共入選123人,占到全省入選比例的14.8%。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的可觀性,為其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提供了可能。
(二)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健康發展的客觀需求
“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盡管通常為世人所詬病,但這種現象在河南省內地方院校教育教學中卻依然普遍存在。河南地方高校的領導多非藝術學科出身,長期從事其他學科研究,對公共藝術教學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性質、培養目標認識不到位,甚至沒有將其納入到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狹隘地認為公共藝術教學只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等“軟能力”,而學生就業時更多依賴專業基礎知識等“硬能力”。因此,在與同類院校相互攀比中,為了“多出政績,快出政績”,部分院校領導通常把衡量教學工作開展好壞與否的標準與教師和學生在各類大賽中所獲獎項的數量簡單等同起來,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好大喜功的錯誤思想,必然導致人才培養工作中過于重視目標管理、輕視過程管理,甚至一些培養環節在操作過程僅僅流于形式,公共藝術等課程越來越被邊緣化。此外,河南一些地方院校至今“沒有將公共藝術類課程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當中”,有的雖然納入到本科培養計劃中,但公共藝術課程設計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課程結構不夠合理。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規定,“各高等學校可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需求。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性選修課程納入學分管理。”但調查發現,除教育部規定的“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等8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外,河南省內院校在公共藝術教學中,其他課程尤其有地域文化特點的選修課種類太少,涉及面太窄,老師多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學生的客觀需求開課,甚至不乏以活動、以講座代替課程的情況,而不太注重地方文化和校本資源的發掘,致使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合得不夠到位。再有,河南許多地方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師嚴重缺乏,根本達不到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規定的0.15%~0.2%師生比例,而且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師大都來自藝術系的兼職教師,甚至有的不是藝術專業出身,與教育部規定的“專職教師人數應占教師總數的50%”數量有很大差距,嚴重影響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學。
三、河南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途徑探索
(一)非遺文化進課堂
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將其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并實現課程化。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應將省內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納入各專業教學計劃之中,因地制宜,靈活設置課程,如可以將木版年畫、刺繡、剪紙、雕塑等傳統美術納入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設置為任意選修課;也可邀請省內民間美術類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如朱仙鎮木板年畫、汴繡、民間剪紙等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擔任該課程的主講教師。這樣既可適當彌補高校公共藝術師資的不足,又能擴大河南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還可以增加代表性傳承人的經濟收入,改善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增強其非遺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非物資文化遺產大師進課堂,現場向學生講授當地民俗文化知識,展示民間藝術制作工藝,必將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公共藝術教學質量。
(二)舉辦專題講座
除了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化進課堂,實現課程化外,河南省各高校還可以邀請省內傳統美術類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如朱仙鎮木板年畫、秦氏絹藝等代表性傳承人舉辦專題講座,講授傳統木版年畫、刺繡、剪紙等民間美術知識,豐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形式,活躍校園文化。
(三)實地考察調研
到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活動場所實地考察也可以作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拓展和有益的補充形式。如國家級非遺項目浚縣“泥咕咕”代表性傳承人王學鋒自籌資金,在自家院內增添設施,擴大生產規模,組建了幾十個泥咕咕作坊和營銷公司,生產量和銷售規模巨大,現在已是河南許多高校實踐教學基地,每年來此觀摩、學習的大學生達數萬人之多,大大提高了浚縣“泥咕咕”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同時也拓展了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學知識體系。
(四)展覽參觀學習
為避免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過快流失,解決其后繼乏人的困境,河南省文化廳牽頭建成了一批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展示館,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時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需要,組織學生到這些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展示館參觀學習。此外,還可以利用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展覽、展示的契機,開展公共藝術教學。
參考文獻:
[1]袁志正.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藝術課教學現狀對策[J].陜西教育,2012,(7).
作者單位:
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