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貞 陳玲
摘 要:從近年來幼兒科普圖書評獎情況可以看出:幼兒科普圖書評獎總體比例不高,科普圖書評獎數量以專為科普作品設立的獎項為多,幼兒科普圖書獲獎作品市場“暢銷度”不高。幼兒科普圖書建設面臨創作人員不足、創作難度較大等問題,未來可以從制度建設、基金扶持以及青年人才培育等方面予以重視落實。
20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幼兒階段,應開展科學學習,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圖書“在諸多教育媒體中仍處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從近年來科普圖書評獎情況來看,幼兒科普圖書的現狀并不樂觀。
一、幼兒科普圖書評獎類型
目前,專門針對幼兒科普作品的評獎較為鮮見,以下結合幼兒科普圖書可以參評的部分評獎活動進行論述。
(一)專為科普作品設立的獎項
這類獎項專為科普作品設立,僅限科普作品參評。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和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二者都是兩年評選一次,前者主要覆蓋大陸地區作品,后者還包括臺灣地區作品,屬于海峽兩岸科普作品獎項。此外,科技部和原國土資源部每年也推薦一定數量的優秀科普圖書。
(二)單列科普圖書類別的獎項
這些獎項的參評圖書類別較廣,科普圖書可參評,且將科普圖書作為一個單獨的類別設立獎項。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國家科技進步獎,從2005年起,科普圖書被納入獎勵范圍。文津圖書獎、“央視年度中國好書”也屬于這一類型。此外,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
(三)符合條件的科普圖書可參評的獎項
有的評選活動不專門針對科普圖書,也不設科普類獎項,但符合條件的科普圖書可以參評,這類獎項數量較少,例如中國出版協會公布年度好書。
二、幼兒科普圖書評獎情況統計與分析
(一)評獎情況統計
結合上述分類,圍繞“獲獎科普圖書數量、幼兒科普圖書數量、幼兒科普圖書所占比例”等方面,對2016年和2017年國家和各部委設立的級別較高的獎項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數據見表1。
(二)評獎情況統計說明
表1中所列的科普圖書數量和評選公布的科普類別圖書數量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包含有典型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的“非科普”類別圖書(如2016年文津圖書獎少兒類作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等)也納入統計范疇。受條件限制,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只統計金、銀簽獎及青少年組特別獎,榮獲佳作獎的15部圖書未作統計。
(三)評獎情況統計分析
1.幼兒科普圖書評獎總體比例不高
表1共涉及三個類別的17個榜單,共計294本科普圖書,其中,幼兒科普圖書共計14部,在各類別占比分別為4.04%、6.15%和16.67%。據了解,本世紀初就有學者指出,在各類獲獎科普讀物中,面向小學及中高年齡段少年兒童的品種多,幼兒科普讀物“僅一種”,這種狀況至今仍未見明顯轉變。
2.科普圖書評獎數量以第一類居多
從榜單評獎的科普圖書數量來看,三類作品數量分別為223部、65部及6部,其中,第一類占比75.85%,這就意味著七成以上的獲獎作品來自第一類獎項。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第一類獎項專為科普作品設立,參評的以及最終獲獎的作品全都具有科普性質,其余兩個類別參評圖書范圍較廣,科普圖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二是獎項名額不同,從現有情況看,第一類獎項設置名額相對較多。
3.幼兒科普圖書獲獎作品市場“暢銷度”不高
評獎和銷售是評介圖書優劣的兩個重要角度,前者體現業內專家對圖書品質的認可情況,后者反映讀者對作品的認可程度。根據開卷網提供的信息,幼兒科普圖書主要集中在線上銷售,以下結合2016年及2017年當當網等電商公布的數據,從3-6歲童書榜前20強中篩選出幼兒科普圖書18部(剔除了京東榜單中非3-6歲的作品,按照年齡對亞馬遜榜單做了進一步梳理),具體數據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幼兒科普圖書線上銷售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幼兒科普圖書在童書暢銷榜中占比不高。在調查的6個榜單120個榜位中,科普類幼兒圖書共18部,占33個榜位,占比27.5%,不到三成。從銷量情況來看,寓意哲理類漫畫繪本與圖畫書似乎更受家長和幼兒青睞。
第二,國外引進作品占比偏大。18部作品中,有14部由國外引進,占比77.78%。國內原創作品僅有4部,占比22.22%。
第三,幼兒科普圖書獲獎作品“叫好不叫座”現象略見一斑。表1中的幼兒科普圖書評獎作品,只有《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等少數作品出現在表2暢銷榜中。評獎作品為何“叫好不叫座”,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四,幼兒科普圖書跨平臺共同上榜率較低。僅有《好餓的毛毛蟲》等兩部作品2016年和2017年在京東和亞馬遜兩個平臺同時上榜,近九成圖書都只在一家電商上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幼兒科普圖書離真正意義的“全面暢銷”還有一定距離。
三、對幼兒科普圖書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一)幼兒科普圖書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創作人員不足
我國科普創作人員“總體數量不足”。2013年,全國科普創作人員總數為14479人,此后兩年比2013年分別減少1550人和1142人。幼兒科普同樣存在這一問題,盡管有一些熱心的作家參與進來,但是“對于全國成千上萬嗷嗷待哺的幼兒來說”,仍然“滿足不了需要”。
2.創作難度較大
美國知名少兒傳媒集團Carus Publishing根據年齡差異將旗下少兒期刊進行細分,包括6個月~3 歲、3~6 歲、6~9 歲等階段。在各階段里,再進一步劃分出“文學類、科普類、藝術類”等刊物。3~6歲幼兒具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在思維和認知能力上有明顯局限,面向該年齡段的科普圖書創作難度較大。
3.創作熱情不高
調研顯示,科研人員是科普創作最理想的對象。但不少科研人員表示,科普創作“往往比寫專業著作的要求還高”,同時,在當下的評價體系里,科普作品“既不能作為科研成果”,也很難產生“經濟效益”,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研人員的創作熱情。
4.缺少專門針對幼兒科普圖書的優質獎項
目前,“青少年”是不少科普圖書評獎活動關注的重點,如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設有青少年組特別獎等。但讓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很少看到專為幼兒科普圖書設立的級別較高的獎項。
(二)關于幼兒科普圖書建設的相關建議
1.加強制度建設,鼓勵科普創作,將“科普績效”抓“實”抓“好”
近年來,科技部先后編制了《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和《“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要求“將科普績效納入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考核”,相關單位應當將規劃要求落到實處,讓科研人員敢于并勇于從事科普創作,并真正從制度建設中受益。
2.加強獎項建設,設立基金,重點扶持幼兒科普圖書項目
目前,專門為幼兒科普圖書設立的重要獎項還非常鮮見,未來可以設立專門的幼兒科普創作基金,為科普創作者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讓創作者免除后顧之憂,集中精力創作好作品。
3.加強培訓,促進交流,重點培育中青年科普作家
雖然科普創作不受年齡限制,但是“第一代科普作家已相繼謝世”,第二代科普作家也已“陸續退休”,培養中青年科普創作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等多個組織都在呼吁更多的青年人才“跨進科普創作之門”,未來,只有不斷培育優秀中青年科普作家,才能迎來科普創作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許曉暉,辛志勇,劉紅云.關于學前兒童讀物狀況的調查研究[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1).
2.郭玉潔.從娃娃抓起——淺談重視幼兒科普讀物的出版[J].中國出版,2000(6).
3.尹霖,陳玲.繁榮科普原創作品的思考[J].科普創作,2017(2).
4.王德風.幼兒科普創作的現實與走向[J].科技導報,1994(2).
5.吳燕,舒葉.我國教育、少兒期刊出版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出版,2013(11).
6.周玲.我國科普圖書發展現狀分析[J].管理觀察,2009(4).
7.李正興.培養科普創作人才必須從大學生著手——從上海首屆大學生科普創作培訓班談起[J].科協論壇,2007(11).
(作者單位:鄒貞,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陳玲,中國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