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摘 要:綜合性學術期刊因其全面性和學科的融合性,成為學科建設和學術成果發布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隨著專業性期刊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背景下辦刊模式的轉變,綜合性學術期刊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辦刊思路和方向應作出相應的變革,才能體現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特色。可通過發揮跨學科優勢和選題策劃、倡導學術爭鳴、打造特色欄目,結合數字化平臺優勢等途徑,來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辦刊模式。
綜合性學術期刊以其全面性、學科交叉性而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學科發展和理論創新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展現優秀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然而,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變革、專業性期刊的蓬勃發展、既有的辦刊體制造成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千刊一面”等因素,給綜合性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為應對挑戰,綜合性學術期刊必須立足于創新,把握好學術期刊特色,提高學術期刊辦刊軟實力,增強學術期刊辦刊自主性,形成與專業性期刊的錯位競爭,探索綜合性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學術期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社科院與社科聯系統主辦的綜合性、專業類期刊;二是高等院校主辦的文科學報及一些專業性期刊;三是出版社與一些學會聯合出版的學術期刊或以書代刊的“集刊(輯刊)。目前,這三者構成了中國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現狀
在現有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中,綜合性學術期刊占有三分之二。在眾多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中,從內容到形式卻是大同小異,呈現出“同質多、優質少,重復多、特色少”的特征。“趨同化”現象非常嚴重,即編輯方針趨同、編輯模式趨同、欄目設置趨同。
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內,綜合性學術期刊在辦刊模式上,體現為“學科模式”,即以現有學科作為欄目設置的表現形式。文學、史學、哲學、經濟、法學、社會學、政治學面面俱到。綜合性學術期刊因涉及多個人文學科,欄目的設置成為各學科論文的“大拼盤”,從而導致大部分刊物選題大同小異,缺乏新意,學術泡沫泛濫,那些真正具有原創意義的理論成果減退,這一辦刊模式同時也造成了綜合性學術期刊自我封閉的問題。長期以來,綜合性學術期刊因“千刊一面”、高度同質化而廣受詬病。
相對于專業性期刊的“專”而言,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漸變成一種劣勢。“千刊一面”,定位不準確,缺乏特色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共同的短板。而專業性期刊每期的刊文量大,專業性強,欄目的設置和選題的策劃也更符合從事本專業的學者閱讀,從而大多學者都更愿意在專業性期刊上查閱相關論文,客觀地說,專業性期刊在學者心目中更具權威性和專業性,這對綜合性學術期刊傳統地位的挑戰不容小覷。
近年來,綜合性學術期刊為走出困局,期刊在特色化、專題化甚至專業化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也取得了顯著效果。然而,學術資源的有限性、學術熱點的相對集中、學術期刊競爭的加劇,極有可能使綜合性學術期刊形式上的“特色化”發展成為新一輪“千刊一面”。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如何真正辦出特色,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值得長期而有效的探索。
二、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兩難境地:學者辦刊還是編輯辦刊
眾所周知,辦好一本優秀的期刊,必須擁有一支優秀的編輯隊伍。但在目前社科期刊結構性問題不能解決的情況下,社會科學研究分工越來越細,要求編輯“全能”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每位編輯面對的至少是一個一級學科,而下面有多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下還有眾多的研究方向,即使再優秀的編輯也根本不可能通曉整個一級學科所有的領域,更難以對所有來稿給出精準的學術判斷。因此,引入學者協同辦刊,成為目前許多刊物采取的模式。由于學者在某個專業領域具有敏銳的學術眼光和開闊的學術視野,加之豐富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背景,一般都能對外審稿件提出比較高質量的審稿意見或修改建議,為編輯審稿提供了學術上的判斷力。應該說大部分學者都有很強的責任心來替編輯部嚴格把關,但也會由于研究方向的偏差和忙碌的程度,不排除一些學者對外審稿件的拖拉和無暇應付,審稿時間長、審稿效率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使學術研究成果無法及時得到交流和學習,影響了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導致稿件最后刊發的時效性。筆者在多年的辦刊實踐中,深感最好的辦刊模式是編輯結合學者共同辦刊,但一定是以編輯為主體。學術期刊的主體地位與角色功能是通過編輯的建設性工作體現的,刊物的質量優劣、水平高下及風格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辦刊人的專業背景、學術眼光、職業道德乃至個性特征。編輯辦刊有利于編輯學術視野的開闊,有利于刊物形成自己的風格、辦出自己的特色。這是因為,刊物作為主體,一定有自身的整體設想,包括選題策劃、欄目的設置、作者的遴選,都有自己辦刊的標準或偏好,也就是說刊物要具有辦刊的話語權,不能把辦刊的話語權或責任都托付給學者,而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依托專家學者共同辦刊。任何刊物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彰顯獨特的學術品位,一定是依靠具有職業精神的優秀的編輯。所以,綜合性學術期刊要走出目前的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在依托專家辦刊的同時,增強學術期刊辦刊的自主性。
三、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挑戰和機遇
近十多年來,學術期刊專業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在不能通篇專業化的條件下,必須結合自身現有優勢,打造專業化欄目;強化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特有板塊和專欄持續做好,獲得學術共同體的認同。
(一)注重選題策劃,以問題為導向,發揮多學科、跨學科的優勢
綜合性學術期刊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選題、專題、專欄策劃,學術專題一般是從“問題意識”出發的,是和重大的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問題模式”由于所探討的問題多為社會和學科熱點或學界的前沿問題,被約稿的作者大多是活躍在學界的一些著名學者,所以容易產生強大的學術效應,相應地,它也極大地提升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綜合性學術期刊擁有多學科的優勢,學科的交叉性和綜合性是其基本屬性,可對某些問題從各個學科、以不同的切入點進行多個層面的論述,進行跨學科討論和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學術研究的融合與進步。這是專業性刊物所不具備的優勢。在選題策劃過程中,除了與作者溝通和交流,更要從刊物的特點出發,體現出編輯的眼光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使刊物擺脫論文簡單結集的尷尬狀態,使那些真正有原創性、聚焦中國發展實踐中的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能夠刊發,從而引領學術并服務于中國改革實踐。
然而,簡單化理解“問題意識”或許是不夠的。在不同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專題、專欄中,同樣的選題、同樣的問題闡釋角度,甚至就同一個問題的討論由同樣的作者群完成的情況屢見不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學術期刊共同體對學術熱點的敏銳捕捉;另一方面則在于學術資源的有限性和競爭加劇帶來的新同質化傾向。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學術專題或專題討論的特色,還是要立足于文章本身,使文章既能貼合學術熱點、又能體現專業水準,既有原創性的觀點、又有深入和充分的學理上的論證,從而有別于一般報紙的一些政策建議類文章。說到底,高質量的文章是刊物的立足之本,專題討論只是在形式上特色化的表現。
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問題設置,須得回應社會,才能體現選題策劃的價值。對“問題”的捕捉,是對時代的理解,而在回答問題時的組稿、用稿方向,則應當體現期刊的立場與價值取向,以學術的情懷關照社會,并以此形成期刊的特色,期刊之間才能呈現出差異化特征。
(二)鼓勵學術創新,倡導探索與爭鳴的學術氛圍
堅持學術性,尤其要注重學術創新。推崇學術創新,必須要倡導探索與爭鳴。學術爭鳴促進學術創新,這也是繁榮學術的必由之路。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勇于展開思想交鋒,提倡不同學術理論觀點的碰撞,不斷推出有真知灼見、有重大創新的原創性學術理論成果,使刊物真正成為學術創新的平臺,形成刊物自身的精神品格,并以此彰顯刊物的特色與個性。
學術研究注重思想爭鳴和觀點交鋒,這就要求要有鼓勵學術民主、學術批評和學術自由的真理性標準,為學術研究營造廣闊的學術空間,從而推動學術研究和學術探索。在學術討論中保持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具備科學精神和批判思維,才能體現期刊的獨立性與客觀性,不流于俗。
期刊是展示學術成果、開展學科對話的重要學術平臺。學者應該通過學術期刊這一平臺,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與對話,使不同學科之間流動貫通起來。綜合性學術期刊可利用多學科的優勢,有意識地推動和引導深入的、多角度的跨學科的探討和爭鳴,增強學科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構建學術共同體。也可以在同一學科,對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進行有目的的組稿,讓雙方集中某一問題展開對話與交鋒,以期能夠在學界引起反響,帶動更多的學者參與討論,從而能從學理上深層次地辨明一些問題。當然,這就要求編輯有較強的學術功力,能夠敏銳地捕捉一些具有巨大理論和現實意義或在學理上需要進一步厘清和辨明的一些有價值的學術問題。
(三)打造特色欄目,與專業性期刊形成錯位競爭
綜合性學術期刊因其涵蓋的學科廣,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拼盤式”的辦刊模式。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有比較優勢,即刊物擁有門類齊全、各個學科優秀的作者資源,這是專業性學術期刊所不具備的優勢。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利用作者面廣、學科齊全的綜合優勢開設特色欄目,以形成與專業性期刊的錯位競爭。例如,綜合性學術期刊《學術月刊》二十多年來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學人訪談”欄目,主要是對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進行訪談。這類訪談不同于一般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而是對學者如何走上學術道路、學術傳承、治學感悟、在學界有影響的原創性學術觀點,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以訪談的形式出現,為配合訪談,在同一期推出一篇被訪談專家有代表性的力作。這個欄目開設二十多年來,涵蓋各學科頂尖的學者,在學界廣受好評,對年輕的學者如何走上學術道路以及如何做好學術研究,也有很大的引領和借鑒作用。這也是綜合性學術期刊利用自己多學科優勢,體現比較優勢,打造出與專業性期刊錯位競爭的特色欄目。
(四)大數據背景下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機遇
首先,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推動了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缺陷在數字化檢索平臺上正得到有效的彌補,或者說,數字化平臺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帶來了新的契機。主要體現在:①在具有強大檢索功能的數字化平臺上,讀者對于自己感興趣的選題,從海量的信息中進行檢索,主要還是看文章的質量,至于刊在何處并不特別關注。在數字化平臺上,專業性學術期刊和綜合性學術期刊被檢索、閱讀的幾率幾乎完全相等,兩者處于同一個平臺上。②無論是專業性還是綜合性學術期刊,文章的質量才是根本。學術期刊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多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還要適應數字化檢索平臺的需求。③在數字化檢索平臺上,學術期刊編輯的專業精神、專業水平和專業操守比形式上的“專業”或“綜合”更為重要。
其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發揮引領學術的功能,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以往刊物一般通過召開或參加一些學術研討會,并通過廣泛地與專家的交流和溝通,來把握學界的最新學術動向和熱點,力爭以強烈的學術敏感性去分辨、發現有創見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成果,開發和策劃高質量、前沿性的重大選題,從而達到對學術的引領。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讀者對哪類文章和話題感興趣,通過下載量和轉發量便可一目了然,這有助于綜合性學術期刊能夠精準地把握一些學術熱點。同時,也可以通過追蹤讀者的閱讀興趣,挖掘一些跨學科的新領域和新熱點,而且能夠了解學者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有針對性地為學者個人提供學術信息服務,實現刊物和學者的良性互動,共同實現對學術的引領。
再次,綜合性學術期刊應轉變觀念,實現由學術成果發表平臺向學術信息傳播平臺轉變,構建學術成果的多媒體平臺,多渠道及時推送學術信息。目前期刊學術成果的發布平臺,主要由紙質版刊物、刊物網站發布紙質內容的網絡版、中國知網等網絡數據庫平臺。這相對于原來傳統期刊只有紙質刊物唯一的傳播平臺,已經大大提高了影響力和傳播力。但隨著多媒體終端和應用的不斷多樣化,可以通過多平臺發布學術信息,包括開發App應用,開通刊物微博、微信平臺等,并順應讀者閱讀興趣和形式的多樣化,有必要探索視頻、音頻等新形式,加快利用數字科技推進學術資源共享,推進學術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兆璟.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自識與自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7-28.
2.劉金波.論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改革與創新[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3.朱劍.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個兩難選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4.何頻.綜合性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特色建設[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5.吳承學.數字化平臺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帶來新機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7-12.
(作者單位系《學術月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