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魯軍 于曉靜 楊磊
[摘要]全面二胎政策放開后,“老漂族”群體日益壯大,但這一特殊群體在城市出現了許多生活、心理等層面的社會適應問題。本研究以居住在新鄉市一些社區的“老漂族”為研究對象,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對“老漂族”的社會適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建議從社會、家庭和個人三個層面進行應對,幫助他們走出社會適應的困境。
[關鍵詞]“老漂族”;社會適應;問題應對
“老漂族”特指為支持子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來到子女工作城市的異鄉老年人。2016年國家正式啟用了全面二孩政策,城市“老漂族”群體日益增多。據統計,我國“老漂族”已超過2000萬,且該群體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對城市生活環境的不適應、代際沖突、缺乏城市歸屬感等問題讓“老漂族”容易產生孤獨、焦慮等負面情緒,并引發了系列社會適應問題。
目前,學界已開始關注“老漂族”的社會適應問題,但探討的深度還不夠。為落實十九大精神,推動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時代國家戰略的認識,本研究嘗試分析老漂族的社會適應現狀,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老漂族”心理適應過程的應對策略,可以為增進他們異地生活的幸福與健康福社提供理論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訪談了30名“老漂族”老人,最后經過篩選獲得22名有效測試者,其中男性7名,女性巧名;64%的老人來自外省市,60~65歲的占總數的32%,他們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老人占68%,32%的老人在新鄉待了5年以上。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老漂族”社會適應問題及影響因素開放式訪談提綱》對“老漂族”進行深度訪談。首先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編制了半開放式訪談提綱。由心理學教授進行主試評定,由老人進行被試評定,之后對訪談提綱進行了修訂,形成正式訪談提綱。
(三)研究程序
采用正式訪談提綱對被試人進行深度訪談,并在征得被試人同意后錄音,訪談時間均在30分鐘以上,就一些核心問題深入訪談。訪談結束后,對訪談錄音進行整理并對訪談內容進行深度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老漂族”的身心健康問題
訪談結果顯示,多數老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堪憂,感覺帶孩子十分疲憊,沒有時間和精力與他人交流,而子女對他們關心也不夠,再加上語言不通,和外界交流少,感覺在城里帶孩子是一種負擔,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在異鄉身體有這樣或那樣疾病,心里不舒服的老人占到80%以上。
(二)“老漂族”對居住環境的適應問題
大多數老人提到住不慣樓房,上下樓不方便。有老人提到城市環境太過復雜,街道太多,上街迷向,不能一個人順利出行。還有的老人對城市里的新鮮事物接受困難,比如不會使用支付寶、微信結賬等,因此,他們會感覺心理有壓力,焦躁不適應。漂得越遠的老人越缺乏歸屬感,越不適應。
(三)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適應問題
老人進入城市生活的“任務”導致了其家庭地位由“主導”變“從屬”,有些老人對這一轉變難以接受。另外,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上老人與子女也相差甚遠,在育兒理念上也與子女存在分歧。
(四)“老漂族”的社交狀況
本研究發現,“老漂族”由于語言不通、風俗習慣等不愿主動與人交往,社會融入度低。20%左右的老人認為基本無法與當地人順暢交流。60%以上的老人表示自己現在的鄰里關系是點頭之交。在參與社區集體活動方面,80%以上的老人表示參與得非常少,也基本是社區義診或有其他福利的時候參與。
三、對策建議
(一)社會層面
社會應多給予“老漂族”人文關懷,增加其求助途徑,提升歸屬感。要完善公共醫療體系,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老漂族”的社區參與度,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呼吁公眾多關心這個特殊群體,精準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二)家庭層面
子女要多關心理解父母,遇有分歧要多共情,多換位思考,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子女要感恩父母的付出,同時平衡好與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三)個人層面
“老漂族”要積極自我調適,提高社會適應性。主動交新朋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培養興趣愛好,以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生活。主動改變自己的舊觀念,對自己有正確的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1]劉亞娜.社區視角下老漂族社會融入困境及對策——基于北京社區“北漂老人”的質性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6(04):34-43.
[2]王建平,葉錦濤.大都市老漂族生存和社會適應現狀初探——一項來自上海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2):8-15.
[3]霍海燕,魏婷婷.社會質量視域下“老漂族”生活現狀探究——基于鄭州市金水區H社區的實證分析[J].學習論壇,2016,32(1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