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飛
摘 要:在巖土工程勘察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成為一種趨勢,彌補著傳統勘察技術的不足之處,滿足著巖土工程的空間分析需求,推動著工程勘察事業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巖土工程勘察內涵,然后分析了傳統勘察方法存在的問題,最后探討了數字化技術的具體應用,供同行學習和參考。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數字化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P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4-0139-02
在工程設計中,巖土工程勘察是一項重要工作,其內容為地下水位、地形地貌、斷層、風化層厚度等。工程安全、施工質量和勘察技術相關,好的勘察技術能清晰、準確的反映出工程地質特征,為工程施工提供保障。但是在以往的巖土工程勘察技術中,多使用二維、靜態形式分析和表現這些材料,無法準確描述信息變化和空間形態,也就無法準確指導工程。而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則能準確獲得巖土特性和性狀,改進勘察方法,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
1 巖土工程勘察概述
在工程項目建設之前,需要勘察所在地情況,根據勘察結果了解巖土種類、地質狀況,從而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參考。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千差萬別,再加上特殊巖土種類多,增加巖土工程的復雜程度。因此,需要開展巖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來解決地質問題帶來的影響,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工程安全、高效的施工。一般來講,巖土工程勘察主要包括土體勘察、巖體勘察兩個部分,在地質形成、演變的過程中,巖體會在地質作用下成為結構復雜的巖體。由于工程所處地區、地質作用不同,給工程帶來的影響也就不同。
2 傳統巖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問題
2.1 勘察資料地質化
一直以來,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分工都比較細,使得專業間、室內外配合偏差,影響勘察結果。而且,巖土工程勘察新方法、新技術少,未建立科學、合理的勘察技術應用體系,勘察專業設置過細,導致工程設計和勘察脫鉤,影響勘察報告結果的準確性。另外,設計人員不熟悉勘察工作,只是從勘察報告中獲得相關信息和數據,使其無法很好的理解巖土工程信息,影響著勘察工作、設計工作的銜接和轉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1]。
2.2 數字化設計和地圖貫通不足
在整個設計系統中,地形圖是最為基礎的數據。由于數字化地圖在某些環節不夠成熟,使其無法和CAD軟件接口相匹配,妨礙著對接工作的開展和實現。對此,需要重新數字化巖土工程的勘察資料,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CAD軟件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和推廣。
2.3 設計系統間封閉
在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勘察資料多以書面的形式傳輸,不僅影響著相關資料的共享,也影響著下步工作的進行。而且,各項工作的開展,需要重復輸入相同的信息,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甚至還會影響著信息輸入的完整性、準確性,不利于工程的正常施工。
2.4 數字化水平低,綜合能力差
以往工作中,勘察部門主要向設計部門提供設計圖紙、表格等信息,但是這種方式的缺點是:對于某些信息內容,進行了太多定性描述,而且在勘察報告的提交中,也缺乏自身判斷和主觀意識,使得設計人員無法準確理解勘察信息,加大信息的處理和使用難度。另一方面,巖土工程勘察涉及水利設施、地形、環境、水文等方面,因此勘察信息具備獨立性和空間定位性?,F階段,巖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統對信息的采集、分析、分類等方面不夠完善,導致設計方案優化、勘察工作缺乏信息支持,降低整個系統的綜合能力。
3 巖土工程勘察的數字化技術與應用
3.1 數字化勘察技術概述
在巖土工程數字化勘察中,主要依托測繪技術、計算機技術、CAD技術、數據庫技術等,有效的整合工程設計、勘察、計劃等內容,實現工程數據采集數字化、勘察資料數字化的目標。在整個勘察過程中,構建功能全面、智能化的勘察體系,不但能合理使用工程觀念,還能利用數字化的形式存儲設計和勘查圖紙、文字、表格等,為工程的專業設計提供參考。
3.2 數字化勘察技術的應用
3.2.1 巖土工程的數字化建模方法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由于數字表面模型法能真實、準確的表達地面起伏,使得工程勘察建模時常選用這種方法。該建模方法使用過程中,能按照相應規則有效連接同屬性的點,并將其構成網狀曲面片,使抽象的點更加形象,從而滿足準確確定地質體屬性的需求。而且,該方法在表現地質體外面情況時,也有著良好的準確性,因此其是均質地質體主要的表示方法。
除數字表面模型法外,地形建模法、地質三維數字法也是常用方法。其中,地形建模法通過將地區DEM數據作為基礎,使用疊加遙感影像顯示三維地形。具體應用中,通過變換正射影像,使用、結合PS軟件進行調色,作為三維城市或地形紋理的底圖。所謂的地質三維數字化,通過將地球三維空間中的內容,如天然氣、地下水、地層、廢物、石油等,對此類對象所對應的三位空間各點特征、屬性等,建立三維數字化系統,并進行統一的描述。
在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所獲得的數據主要包括屬性特征數據、集合特征數據兩種,得到這些數據后,解釋地質體的界面結果。對地質體空間屬性的明確,就是依據所得的相似電,然后對這些點進行規律性的連接,從而構成網狀面的空間屬性。實際勘察中,表面展示的方法比較多,最常用的是圖示模型法、數字模型法,其中圖示模型法類型豐富,包括不規則網法、邊界表示法、等線值法等。
3.2.2 數字化巖土勘察數據庫系統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涉及很多原始數據,比如非空間數據、空間數據等。通常情況下,數據多來源于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方面,基礎地理數據。以自然區域圖、地形地貌圖為主。第二方面,勘察數據[2]。也就是工程區域內的地層信息、勘探點信息、勘察資料等。在構建數據庫系統時,首先要設計數據庫的概念模型,然后再建立和實現數據庫,具體表現如下。
(1)數據庫概念模型設計。在巖土工程勘數字化系統中,勘察數據庫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數據的處理和應用,因此為了更好獲得更多能夠反映信息概念的模型,就要必須將其從相關功能和實體中剝離出,僅從現實實體數據側面來建立數據庫模型,研究數據對象、屬性間的關系,并在該基礎上建立數據庫結構。實際工作中,勘察人員要想準確表達數據要求是存在一定難度的,簡單來講就是將面向問題的模型用于具體工作中,然后再結合用戶觀點,完成信息、數據的建模工作。其中,實體-聯系是常用方法,巖土工程勘察數據管理實體包括勘探信息、錄像、文檔、照片等。而實體-聯系E-R方法,則是對現實世界進行描述的工具,用E-R圖來表示數據庫概念模型,能獨立于DBMS所支持的模型??辈靻挝辉趯嶋H運用中,必須將物理力學表、地層分層表結合在一起,從而為鉆孔巖土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2)數據庫的建立。一般情況下,巖土工程一體化系統數據包括原始數據、中間數據、最終數據。就查詢系統而言,操作人員所獲得的數據較為繁雜,且多由中間數據生成,包括柱狀圖、剖面圖、勘察報告等。出于對巖土工程復雜性的考慮,操作人員需要嚴格管理數據庫,按照數據間的關系對時間進行排列,其數據來源為:1)基礎區劃數據。通過對區劃、規劃圖的分析,準確掌握所在地的地理規劃、居民區、道路、公共設施等信息。地貌、地形圖能歸納所在地的地貌情況,經由上級批準的總體規劃、分類規劃圖件。2)工程勘察數據。工程所在地的地質勘探資料,和已處理、篩選的勘探點,主要包括環境指標、地理指標等,年代感顯著。建筑工程室內外的試驗信息,如巖土物性參數、特征周期等。可見,巖土工程數據庫的原始數據包括物理屬性、幾何屬性數據,其中鉆孔屬性數據包括鉆孔物理屬性、幾何屬性數據,比如頂面標高、含水率、抗壓強度、地層厚度等,在Access中能用兩張表表現出來。
(3)數據庫的主要功能。數據庫的建立,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勘察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具體表現為:1)數據輸入功能。為保證數據庫范圍、精度滿足需求,為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提供幫助。最初輸入數據時,除要保證數據有效外,還要確保處理程序的規范性。多數情況下,只要在數據輸入中滿足這樣兩個條件,就能幫助勘察人員獲得有效信息。2)數據庫檢索功能。在實體信息中,屬性數據、空間位置數據是重要內容,所以數據庫檢索也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對于空間位置而言,檢索方式比較多,如區域檢索、圖示點檢索等。對屬性檢索而言,其方法主要包括交叉檢索、條件檢索兩種,操作人員通過相關的檢索功能,來提取勘察信息,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檢索的準確性。3)空間分析功能[3]。數據庫的空間分析功能,分為疊加分析、緩沖區分區、多層立體疊加分析三個部分,其中疊加分析包括對線疊加分析、點對線疊加分析、區對區疊加分析等類型。緩沖區的分析,包括點緩沖區分析、區緩沖區分析等類型。4)屬性分析功能。巖土工程數據庫對屬性的分析,分為單屬性基本初等函數變換、雙屬性累計頻率直方圖、雙屬性四則運算、單屬性累計直方圖屬性分類等類型??傊瑤r土工程數據庫作為數字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通過和GIS的聯結,將物理屬性、幾何屬性結合在一起,能有效、快速的創建虛擬場地。
4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巖土工程勘察技術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改進著勘察方法,使得數字化勘察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和推廣。為實現數字化勘察技術的作用,需要加大勘察人員的培訓力度,深入分析相關技術,采用有效措施加強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工作,從而提高勘察結果的準確性,保證施工質量。同時,相關人員還要結合部門實際和自身特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數字化應用系統,優化和升級內部結構,并創新傳統的勘察技術,以此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信息化勘察,推動巖土工程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金雄,陳玲俊,張紹清,等.巖土工程勘察中數字化技術與實現[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5(31):293.
[2] 李靜.巖土工程勘察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6(29):199.
[3] 李志華.淺談巖土工程勘察數字化技術與實現[J].江西建材,2014,14(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