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澤華
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不斷深入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出現于各學科的教學之中,而微課,作為小學課堂新興的教學手段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并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本文以小學科學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對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描述和探究。
微課,即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全過程。與傳統的一節課教師需要教授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相比,微課內容更加精簡,時間也較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將它運用于小學科學教學中,符合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達到預期的科學教學效果。
一、利用微課,進行良好的課前導入,深深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
課堂導入環節,決定了學生能否在一節課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整節課教學效率的高低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而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有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形兼備的教學特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在小學科學的導入環節,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播放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好的微課視頻,來代替傳統枯燥古板的書面語,如此,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科學新知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科學(上冊)“光與色彩”這一單元前,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與彩虹有關的視頻。視頻中,美麗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猶如親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用一段影視來導入新課,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學生的求知欲一旦受到激發,注意力被畫面和動畫吸引過來,學生就在愉悅的心境中,有了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進而想去探索,想去驗證,同時也為后面的深入學習鋪設了路徑。
二、利用微課,使教學內容清晰化,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本中,有些利用文字描述的現象,學生難以用肉眼觀察,也有一些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學生一時間難以掌握和理解,即使我們給學生講述了,學生也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所以,這時我們就可以將這些抽象難懂的科學過程或現象制作成微課,課堂上,讓學生對微課視頻進行反復觀察,直到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理解和掌握,如此,便能達到使教學內容清晰化、直觀化,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上四年級科學(上冊)“食物的消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對消化器官進行猜想,并用繪畫表現出來,再安排每個組讓一名同學在身上穿上繪有人體消化器官的馬甲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引導學生與自己的繪畫進行比較,找出差異。緊接著播放一段模擬饅頭在人體內“旅行活動”的情景微課,以此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進一步深入探究的興趣,幫助學生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最后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通過上述這樣的情景模擬,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獲,又幫助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實現了對知識點的準確、深入理解,達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
三、利用微課,大大縮短實驗進程,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微型實驗視頻的準備和運用,既能縮短實驗進程,又能明顯地呈現實驗效果,進一步突破教學的重點。
比如,在學習植物的《根和莖》這一節時,對于認識莖的作用這一教學重點,老師可以自己親自做演示實驗并將其錄成微課的形式來運用。因為將某種植物的莖斜切,再將其放入紅色液體中,需要過一段時間后才能觀察到莖中組織的變色情況,而所需的這一段時間在錄制過程中是可以剪輯掉的,這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縮短了實驗進程,又讓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和操作性得到充分展現,明顯地呈現了實驗效果,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課的巨大潛力來推動小學生的探知學習,如何把微課適時有效滲透到小學科學教學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究。我們要充分利用微課的教學優勢,來對科學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給學生提供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進而實現小學科學的高效化教學。
【作者單位:楚雄開發區永安小學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