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禮彪
新課程改革以來,科學教育已逐漸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學科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目標,為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對小學科學課教學進行一定思考。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對科學課缺乏一定的重視,因而束縛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難集中等因素,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提高存在困難,因此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小學階段正處于非常好奇和愛探索的學習階段,很難要求學生在教室中保持安靜。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出發,真正了解學生的個性、行為特點,科學教師要針對性地進行科學課教學,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課堂,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并為學生創造空間。例如,在“聲音的產生”教學中,重點是要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游戲活動,如果學生有特殊的才藝,可以借用學校的音樂設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也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唱歌,彈吉他,彈鋼琴,敲架子鼓,學生欣賞美妙的音樂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積極參加同學間的討論,最后,在課堂討論之后,學生們得出一致性的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教師通過游戲活動,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此外,教師以向學生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也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基礎。
二、優化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教育課程指出,研究性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對科學的探究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啟發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科學知識進行親身了解是學生的一項自主性活動,建立在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相信的基礎之上。學生可以將科學知識與猜想、觀察、推理等結合起來,從而更多地了解相關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對科學本身,不只是在探索活動方面,獲得樂趣,更多的是學習的熱情與自信。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組織所有的探究性活動,利用適當的內容和時機,鼓勵學生猜想、質疑或想象。在學習“材料的沉浮”一節內容時,教師至少需要準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以同一材料制作而成,尺寸和形狀則不相同,確保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選擇材料。在課堂活動的最初階段,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想法,把選定的物體放在水中,由學生們觀察哪些物品沉入水中,哪些浮在表面,提問后,學生再次進行實驗,學生交流討論后制訂新的實驗計劃,確保以有序的方式開展活動。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水中物體的沉浮與材料的構成有關。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自愿參與學習過程,科學思維也得到了提高。
三、善于利用科學資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教材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性資源,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科學和運用科學。然而實際上,大多數父母認為,對孩子學習科學的支持是大量購買科學讀物或視聽書籍,而智力發展則僅限于購買智力玩具。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學會讀書寫字,養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無法發現生活中的科學,更不可能運用科學。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應引導學生進入生活,以敏銳的視角,發現并利用科學資源。例如:研究房間里的花卉及澆花的原則;線路的設計;觀察天氣、風向;研究以及尋找清除垃圾的方法。同時,在收集廢舊物品方面,必須為學生提供科學指導,使物品成為有用的科學資源,如利用廢棄的飲料罐制作電話聽筒、小型昆蟲觀察箱和許多實驗用具,還可以使用吸管、釘子、磁鐵、螺母、繩等,進行有意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學習資源,而這些資源的價值就是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各種發展機會和條件,這構成了科學教育的核心內容。
四、培養小組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充分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默契交流,還有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集體責任感。例如,在土壤一節中,課程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師通過安排小組,要求小組成員進行協商,制訂一個合理的方案,并記錄相應的結果。小組中一名成員收集土壤到收容器中,第二個人觀察記錄整個過程,其余同學則要記錄相應的數據和實驗結果,最后小組之間討論分析結果的不同之處。盡管在這一期間可能出現分歧,但小組成員最后仍能達成一致,經過小組間討論,分別證明自己的實驗結論,這個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學生積極參加科學課教學,配合教師工作,有利于其培養科學意識和集體意識,提高科學素養。
一般來說,小學科學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科學課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師不斷調整其教育模式,并根據其實際經驗,優化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教師應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學識修養,提高專業技能,才能為小學科學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政和縣林屯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