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
不久前,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宣判了北京市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被告通過開設四家淘寶網店銷售保健品6000余份,產品中含有國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酚酞、雙氯芬酸鈉等有毒有害物質。法院判決網店店主停止銷售涉案保健品,公開向社會賠禮道歉。此案的公開宣判,讓消費者看到了司法審判對消費公共利益的強有力保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可謂是給銷售者戴上“緊箍咒”,給消費者吃上“定心丸”。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與個體消費者維權的私益訴訟有什么區別?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并不是代替消費者一攬子解決退換貨或者賠償問題,更不是集中維權組織退換貨或統一賠付。區別于私益訴訟對特定消費者利益的維護,消費公益訴訟則擴大到對不特定多數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本案中,公益訴訟如何實現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法院以預防性判決,防止了損害范圍的擴大。被告銷售的保健品中含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具有危及消費者人身安全的危險。涉案保健品尚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法院并沒有坐以待斃,沒有將實際損害后果作為認定侵權的必要條件,而是將可能侵害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風險作為違法事實。法院通過預防性判決,讓銷售者現在停止銷售、未來不再銷售,防止損害范圍的擴大,也就避免了消費侵權“亡羊補牢”。預防性判決堅持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避免公益訴訟淪為消費侵權的“馬后炮”。
公益訴訟還能做什么?以公開道歉彌補了社會公眾精神利益損失,保障消費知情權。消費升級是消費需求量和質的同步提升。消費者期待食品安全,希望發現一起、曝光一起、懲處一起,以提高違法成本來換取社會公眾安全有序的消費環境。賠禮道歉看似無關痛癢,但通過全國公開發行的媒體公開道歉并公布產品名稱、銷售時間、網店店名以及產品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的成分及危害性等事實,既是為消費者提示產品存在的危害以消除危險,也是對其他銷售者的警示,更是對銷售者經營信譽的致命性打擊。
人們向往美好生活,向往綠水青山、舌尖上的安全,期待良好的法治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為人民法院、檢察機關、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法律支持,也轉變了消費者舉證難、成本高、投訴難的維權弱勢地位。公益訴訟可以說是為廣受詬病的行政執法缺位錯位、不作為補了位。制度健全了,落實是關鍵。行政執法、刑事處罰、公益訴訟、個體維權等諸多行政司法程序接力賽式的進行,短則兩三年,長則三五年。即便再嚴厲的違法懲處,姍姍來遲也是對社會公眾安全有序的消費秩序的傷害。我們可以嘗試構建多部門融合的信息共享協同處置智能平臺,讓一個部門或組織發現了違法違規生產銷售行為,工商、質檢、公檢法等各相關行政司法部門同步啟動調查程序,讓消費者不再苦于投訴無門。我們也可以探索設立公益訴訟專項基金,把公益訴訟的懲罰性賠償金建立基金納入信托管理,為更多消費維權提供資金支持或救助更多消費受害者,等等。相信,公益訴訟制度將更加完善。
消費公益訴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競技。懲戒、遏制制假銷假,既是對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對營造民營企業良好營商環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