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娥
[摘要] 目的 探析優質護理在ICU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該院ICU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采用隨機表達法進行分組,50例/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常規+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無顯著差異;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血糖較護理前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糖尿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同時可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優質護理;ICU糖尿病;臨床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2(a)-0155-02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仍然是世界級的醫療難題,尚無根治方法,僅能通過用藥、科學飲食和合理運動等形式控制血糖。從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占比上來看,中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而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呈現出低齡化的發展趨勢,這提示臨床上要不斷豐富糖尿病的干預方法,以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1-3]。優質護理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護理模式,該次研究為進一步探究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擬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100例ICU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對象,現報道研究過程和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對象是在該院ICU接受治療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兩組,50例/組。觀察組中:男性與女性患病的人數分別為27例、23例;年齡從38~76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2.13±2.28)歲;糖尿病病程最長12年,最短1年,平均為(6.21±1.35)年。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患病的人數分別為28例、22例;年齡從39~7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2.08±2.21)歲;糖尿病病程最長12年,最短2年,平均為(6.28±1.41)年。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兩組是存在可比性的。
納入標準[4-5]:①該研究中納入的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糖尿病,且患者病情危重;②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完整,且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研究,且可獲得后期隨訪;③本著患者自愿參與的原則開展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給藥,制定并實施科學的飲食方案,定時測量患者的血糖值,發現異常及時上報主治醫生。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ICU優質護理,首先,對患者的心率、體溫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密切監測,評估患者的意識情況。同時,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順暢,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若患者呼吸道有痰液,則輔助吸痰,并進行氣道的持續濕化。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每兩小時測定兩次,根據血糖測定結果及時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其次,入院后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胃腸減壓,若72 h內未出現消化道出血癥狀,則給予其腸內營養,靜脈滴注高能量和高脂肪的腸內營養劑,病情穩定后逐漸到流質食物。最后,對患者進行并發癥護理。ICU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腦脊液漏等,在護理過程中要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監測,若出現有并發癥的發生的跡象,則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長期臥床的患者,要注意按摩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指標: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血糖值進行測定,主要測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并對兩組的測定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空腹血糖檢驗:受檢者在抽血前的12 h禁食,抽取2 mL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氧化酶法進行測定,連續監測3次空腹血糖,取三次的平均值。餐后2 h血糖檢驗:在患者用餐后的2 h開始測定餐后2 h血糖水平,抽取受檢者的2 mL靜脈血,并采用氧化酶法進行測定,連續監測3次餐后2 h血糖,取三次的平均值。
②滿意度評價標準[6]:評估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滿意度評估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問卷中包括10項內容,每項內容均有非常、基本和不滿意3個評價等級,前兩者均為滿意,計算比較組間的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的所有資料和對比數據分析處理均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在兩組比較過程中,涉及到計量指標均表示為平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而檢驗方法均選擇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對比中涉及到計數指標用[n(%)]的形式表示,檢驗方法為獨立樣本χ2檢驗。若統計值P<0.05,則說明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測量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接受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血糖值較護理前相比均有明顯降低,但觀察組的下降比例更高,較對照組相比優勢更為突出,具體見表1。
2.2? 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觀察組中:非常滿意34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8.0%。對照組中:非常滿意25例,基本滿意18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為86.0%。經統計分析,說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26<0.05)。
3? 討論
優質護理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模式,該模式建立在以患者為中心的基礎之上,通過人性化的護理方式,從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體現出了對患者的尊重,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科學的、系統的護理干預[7]。
此次研究比較ICU糖尿病患者護理上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經研究發現,第二種護理模式的優勢更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顯降低,血糖更穩定;②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這再次體現了優質護理的應用價值。該結果與熊菊華報道中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相似性,熊菊華[8]報道中得出優質護理的患者滿意度為100%、常規護理的滿意度為79.59%,這再次說明,該次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具備科學性和可信性的。
綜上所述,ICU糖尿病患者接受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控制血糖,且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燕爾,王彥芬,鄭麗華.優質護理服務在ICU糖尿病患者護理中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133-134.
[2]? 陳立晶.優質護理對ICU顱腦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175-176.
[3]? 孫悅,黃士宏,葉慧.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于ICU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4):155-156.
[4]? 于淼,鄒香妮,孫巍,等.優質護理服務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3(13):237-238.
[5]? 羅小娟.優質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實施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3):230-231.
[6]? 張晴,高延榮,秦桂云.優質護理在提高ICU患者生存質量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2):224-225.
[7]? 陳麗玉.優質護理在提高ICU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5):1833-1834.
[8]? 熊菊華.優質護理在ICU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1):166-167.
(收稿日期: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