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梅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樸實并富有哲理,我園園本節日課程的研究正是在“生活教育”理論指引下展開的。即:關注生活,挖掘傳統的節日課程;感受生活,創生環保的節日課程;關愛生活,體驗溫情的節日課程。不同的節日所挖掘、創生出來的課程精彩各異,我們和孩子共同參與了“生活教育”理論下的園本節日課程研究,收獲滿滿。
【關鍵詞】生活教育 園本節日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01-02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正如他所說:“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其樸實而具有哲理性的理論引領、鞭策著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去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指引著我們去踐行、激勵著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探索……
新教育發現:儀式、節日、慶典是新教育學校的文化“節氣”。開學日、畢業日、閱讀節、傳統節日……是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鄭重對待這些日子,擦亮他們,裝點它們,將使得教育生活不再平淡,充滿神奇。基于這樣的理念,結合我園的園本節日課程,我們開展了相適應的課程學習、游戲,全面實施課程游戲化,我們更關注兒童生活,基于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的生活、興趣為出發點開發、創生適宜的課程。這正是實施課程游戲化的目的和宗旨,更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有效實踐。
一、關注生活,挖掘傳統的節日課程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幼兒園有效地開發與利用這些節日資源,鼓勵幼兒關注節日生活、了解節日風俗……共同創生出豐富多彩的節日課程。
1.別開生面的元宵節課程
元宵節怎么過?和孩子們商量是最好的辦法:生活經驗調查和親子做燈籠必不可少;與小伙伴一起掛燈籠布置內外環境,親手做元宵以及親子猜燈謎、品嘗元宵,實踐參與,貴在體驗……我們挖掘傳統節日資源,關注節日生活中幼兒的各類活動。如:開展集體活動:《元宵習俗我知道》、《我是猜謎小能手》;師幼創設“元宵主題墻”;區域游戲:動手畫、搓元宵;裝扮燈籠;叫賣元宵;說、猜燈謎;帶上親子制作的燈籠一起布置班級環境。元宵節當天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幼兒園慶祝,和爸爸媽媽一起搓彩色元宵并品嘗;一起猜燈謎,集猜謎印章兌換獎品;一起表演、觀看自編自演的小節目……別開生面的元宵節活動,充分考慮幼兒已有生活經驗,追隨幼兒的生活,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將幼兒置身于快樂的元宵節課程之中,真正體現了 “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這樣的教育真理。
2.粽情飄香的端午節課程
綠綠的葦葉粽子、香香的荷包香囊、中草藥的艾草菖蒲、奮勇爭先的賽龍舟活動……我們挖掘蘆葦、艾草、布、線以及家長等資源,開展與端午習俗相關的趣味游戲活動,這些無不串聯出我們的粽情飄香端午課程。如:玩著葦葉做的風車,用嘴巴吹一吹或迎著風在操場上跑一跑,葦葉風車轉動起來了;品嘗家長、老師們用葦葉包裹的糯米蜜餞粽子,聽聽屈原的故事,生活特別享受;親手畫一畫、貼一貼或動手做一做紙板龍舟,孩子們創意十足;往半成品的香囊里塞一些甘草、干花材料,并編織縫制,掛上自己制作的香囊,孩子們是何等的神氣;敲上鼓點來一場龍舟大賽,孩子們歡騰、吶喊……粽情飄香課程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在聽聽、做做、玩玩、嘗嘗中,豐富了生活經驗,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正是“生活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感受生活,創生環保的節日課程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除了傳統節日課程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還有許多節日它并不在傳統節日的范疇,但一樣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它綠色環保、陽光低碳,并且植根于我們的節日生活之中,帶給孩子們別樣的感受。
1.自主計劃的植樹課程
幼兒園有兩棵具有文化積淀的大楓樹,樹下孕育著無數棵大大小小的楓樹苗,植樹節的到來,讓我們選擇了“楓樹”這樣的生活教育場所,來展開3.12植樹節活動:首先,帶孩子們觀察楓樹媽媽和它的樹苗寶寶,提出楓樹媽媽的煩惱——生活在一起太擠了,該怎么辦?鼓勵孩子們幫忙想辦法,制訂分棵植樹計劃;其次,和孩子們探討為什么要植樹?植樹需要哪些工具?拋出問題:怎樣提醒人們不亂砍亂伐樹木,保護生態平衡?為自己栽下的樹取名或做好個性標記牌?鼓勵孩子們呵護自己的栽下的樹;比一比大樹、小樹的粗細、高矮、形狀等特性。最后,真正讓孩子們參與到植樹現場活動中來,鼓勵兩兩合作或小組合作,用小鐵鍬為小樹苗刨坑、挑選移栽樹苗、扶正、填土、澆水,為小樹苗帶上標記牌、插上嚴禁砍伐的宣傳標語……孩子們用實際行動,自主規劃主題活動方案;繪制課程網絡圖;與大家一同協商合作,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植樹節。植樹課程傳遞給孩子們綠化家園,從我做起的環保生態科學理念。陶行知先生常說:“大自然是活教材,不是死書本。”而《新教育》關于“文化,為學校立魂”中也同樣有著這樣的闡述:“真正美妙的教育場所,就是師生親自創造的空間,一棵樹,一棵草,一個標志的設計,它的綠化和美化,都應該由師生們共同完成。
自主計劃的植樹課程遵循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追隨孩子們的觀察和發現,是融生活與教育于一體的綠色、環保課程。現在,從小樹林走過,綠葉繁茂、生機勃勃,孩子們一有時間便會在她們植樹的小樹林邊走走看看,拔拔小草、適時澆水、觀察樹葉等等,仿佛自己和小樹苗一起共成長!
2.充滿創意的閱讀課程
人們常說:“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 4.23世界讀書日,我們的創意閱讀課程每年4月全面開啟,并延續至今:首先,在全園發出“親子共讀、書香滿園”的讀書倡議;其次,是各班的好書推薦活動,從介紹幼兒喜歡的繪本開始,運用圖文并茂的宣傳海報向幼兒及家長直觀的展現了繪本的有趣;利用樓梯、走廊展示放大版的繪本連環畫;開展閱讀調查問卷和閱讀任務單……以這樣的環境創設和閱讀問卷來刺激幼兒,讓他們喜歡上閱讀;此外,我們在全園開展“讀書節圖書跳蚤市場”活動,鼓勵孩子們將家庭里讀過并閑置的繪本圖書帶到幼兒園來與大家分享,開展“圖書跳蚤市場”義賣或捐贈活動,鼓勵孩子們為自己的繪本做介紹,制作銷售海報并參與吆喝叫賣,這些都是源于幼兒生活的實踐展示。對于籌集的善款我們交由家委會保管并代購一批新的繪本作為讀書節禮物贈送給孩子們,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資源共享鏈;再次,組織全園幼兒制作個性書簽,互相贈送;最后,鼓勵家長參與親子閱讀展示表演的評選活動和閱讀經驗分享。充滿創意的全園閱讀活動,因為有內外閱讀環境的積極營造、家長的互動參與、孩子們的真實體驗、老師們的全力支持,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快樂閱讀已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其良好的閱讀氛圍悄然形成,愛閱讀的良好風氣正在延續。這不正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帶給大家的閱讀收獲和滿滿的正能量嗎?
三、關愛生活,體驗溫情的節日課程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縱觀我們的節日,其中充滿人文關懷,關愛生活、感受親情的節日也不少,每一個節日或多或少都會與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溫情的節日課程”中,“人”的教育元素與“生活即教育”思想再度重合。在節日生活和游戲中進行移情教育,能讓孩子感受關愛與親情,形成初步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1.“小實踐”的特殊節日課程
我們鼓勵孩子們走出幼兒園,參加社會小實踐,在采訪、實踐中體驗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生活。如:勞動節前后,帶孩子們走進附近的商場、郵局、快遞公司、菜市場……體驗售貨員、郵遞員、快遞員、商販業主的不同工作,教育孩子們尊重從事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國慶節、消防日,我們組織孩子們踏進消防支隊,體驗升國旗、行軍禮的軍旅生活,通過模仿學習消防官兵的日常生活、內務整理,體驗迅速穿戴消防服和滅火裝備執行任務的模擬工作現場,感受消防官兵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險性,從而產生心存敬畏與感恩之情。關愛生活的小實踐節日課程,拓展了幼兒的視野,有效的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2.“五個一”的親情節日課程
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都有尊敬長輩、合家團圓的節日元素,具有濃濃的家庭生活氣息,合理有效的把握節日資源開展適合孩子們的生活教育,將教育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我們只要做到“五個一”:說一句祝福或感恩的話;自制一件小禮物;送一個感恩的擁抱或親吻;做一次家庭服務員;辦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可見,互動的“五個一”就是孩子們的真實生活,節日課程有了這“五個一”大家彼此都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回眸我們的節日課程,它建立在“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上。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所以生活即教育、生活亦課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節日課程真正回歸兒童的生活、讓兒童成為節日課程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著,朱永新編.《陶行知教育箴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第一版。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