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梳理管理學博士生培養的相關背景,分析了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經濟學課程目標與教師教學定位兩方面,給出了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管理學博士生 經濟學課程 教學定位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153046)。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23-01
1.研究背景
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目標,代表著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博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規中被表述為: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較顯著的創造性成果。從古至今,“博士”就被賦予了大、廣、通和專、精、深的涵義,體現了社會對其學術水平的高要求。特別地,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生培養過程中,管理學博士生也需要進修許多經濟學課程,比如《高級經濟學》等。在學生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條件下,這種“廣博”與“專精”將越發難以兼顧,找準經濟學課程目標并進行教學定位,對于管理學博士生的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
2.主要問題
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突出地存在著三個問題:
(1)博士生背景的極大差異引起了教學的困難重重
管理學博士生主要來自工學和管理學專業背景,普遍存在經濟學基礎薄弱和知識結構欠佳等問題。除了部分學生的本科階段學習過初級《西方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原理》課程外,幾乎沒有受到過《中級宏微觀經濟學》等課程的系統訓練。同時,在職和脫產博士生在年齡結構、學校層次、思維方式和社會認知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全部學時的講授模式下大多學生難以建立起高級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從而失去了進一步鉆研經濟問題的興趣。
(2)課程難度大的特點帶來了博士生學習上的困難
高級經濟學課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等都比較抽象和難懂,所涉及的理論分析和推導過程是對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系統反映和描述。同時,高級經濟學內容多以專題形式展開,課程充滿著復雜的數學推導和實證分析,一些脫產的年輕博士由于缺乏社會認知能力,通常被模型的數學公式和符號所迷惑,而理解和掌握這些模型通常需要許多專門的數學知識,比如動態規劃、偏微分方程和隨機過程等。在目前教學中,很多學生對這些必備的數學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現行學時內也難以給學生補充必備的數學知識。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感到理論內容難度大,難以理解所學內容的現實經濟含義,以及學習并消化相關知識極其困難。
(3)課程難以直接支撐研究工作導致博士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習經濟學高級課程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學習和適應,由于存在著跨學科關系,管理學博士生要建立經濟學思維模式需要艱苦的長期學習過程。然而,管理學方向的博士生在寫作本研究方向的論文時,主要采用管理科學與工程或者工商管理的研究框架及其研究方法。一些學生認為,長時間艱苦學習所獲得的經濟學知識對其論文寫作缺乏直接作用,感覺“學習成本”太高,極大地影響了學習積極性。
3.經濟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定位
綜上,如果僅采用傳統的“講授”授課方式,管理學博士生只能被動地理解和記憶經濟學高級課程的教學內容,師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學生也不能將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緊密聯系起來,必然造成事倍功半和教學效果不佳的后果。有鑒于此,對課程設置目標和課程老師教學進行準確定位就顯得尤其必要。
(1)課程目標
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中,博士生是在導師直接指導下進行有明確研究方向的研究性學習,具有廣博的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理論知識和方法體系,具備在本學科某些研究領域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深入思考。博士生學習是一個艱苦的創造性勞動過程,具體包括課程學習和論文寫作兩個大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辦法》第十三條要求博士學位論文應當表明作者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因此,按照國家的培養目標和考察標準,可以清楚地獲得如下經濟學課程目標:
面向管理學專業博士生,經濟學高級課程目標并不完全是考察博士生對于本課程的掌握程度,而應輔助博士生的管理學研究方向,培養博士生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證分析方法、管理問題的經濟直覺等方面的高級課程,應在一定程度上對博士生的管理學研究工作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和思想啟發,課程內容安排應與專業性論文寫作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
(2)教學定位
田也壯和楊洋(2012)發現,美國大學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把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帶到課堂,更重要的是要把如何進行創新性思考和怎樣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帶給學生。張巧林等(2009)對南京大學在校博士生與博士生導師的問卷調查表明,在影響博士生質量的因素中,博士生與博導一致認為導師指導和學術氛圍是首要因素。張存群和馬莉萍(2013)認為,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環境和學術氛圍能夠提高博士生的學術活躍度。因此,按照國家的培養目標、考察標準和研究成果,將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定位為:
講授并引導管理學博士生熟悉本課程的前沿理論知識、基本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輔助博士生的管理學研究方向,引導博士生將課程學習、思考和研究方向緊密結合,樹立管理問題的經濟學意識,引導博士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并不斷提高其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為營造有利于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術氛圍和學術生態環境提供必要的支撐和重要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田也壯,楊洋.博士研究生學術研究方法教學模式探析——基于美國大學教學方法的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35-40.
[2]張巧林,孫建軍,卞清,杭祝洪.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生視角與導師視角的比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32-38.
[3]張存群,馬莉萍.學術活躍度與博士生學術產出的實證分析——以中國某研究型大學為案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1-7.
作者簡介:
袁晨(1973-),男,重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宏微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