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學,教學的展開發展活動。活動成功的關鍵不是最終的成品多么漂亮,而是孩子們得到了多少。紙橋承重比賽是一項動手動腦進行制作與創新的比賽,中學生學習了科學課本上力學知識,這項比賽就可以將書本理論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中,激發孩子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動手動腦實踐。
【關鍵詞】紙橋承重 科技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25-02
一、開展活動背景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項事物特別感興趣,則他在該領域將有所收獲或成就。尤其在初中階段,我們不但重視孩子的科學知識的教育,更要重視孩子的科學思維的發展。反過來,通過科學興趣小組的活動,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科學學科的教學,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實踐帶給學生思考,思考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本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科學知識、技能的平臺,讓學生在動手中學,在動手中探索,在動手中嘗試創造,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營造濃厚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科技氛圍。基于此,我校對參賽對象為初中年級的孩子進行了“紙橋承重比賽”,孩子們收獲滿滿。
二、實施過程與反思
(一)對活動前期的思考
1.方案的初稿:起初的方案只是框架,但大框架能夠為此次活動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極大地方便了學科組老師的比賽細則的制定,同時也促進了學科組老師自身的學習、組內老師交流學習,提高了老師們鉆研業務的能力,制定的輪廓要科學合理,主要是能激發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鑒于此,應該根據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分年級進行比賽,還要考慮團隊合作能力和可參考的理論支撐信息卡。其次就是活動的設想,要達到怎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對孩子們以后的科技小制作、小發明以及學科的學習有什么樣的幫助,都應提前納入初稿的制定中。
2.比賽規則的制定:比賽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們動手動腦的能力,所以從選題,到選材都是孩子們熟悉或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物品,由于制作繁瑣,工藝復雜,建議以3-5人為小組進行,明確比賽時間,A4紙和膠帶是主力,所有參賽組都以評委會提供的材料來開展各式各樣的紙橋制作。
(二)對比賽過程中孩子們集思廣益、團結協作的思考
1.思維碰撞,屢生新意。拿到學校下發的比賽通知,孩子們興奮至極,當天就開始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孩子們利用周末回家時間,瀏覽網絡資源,浸泡圖書館,周日返校當晚,孩子們激烈地討論,方案屢次制定又屢次推翻,爭論聲音越來越低,最終達成共識,形成制作紙橋的大致模型,有些細致的小組還畫出了模型的結構圖,精確到了小柱子的直徑、長度和個數。
2.分工明確,各盡其責。方案確定之后,孩子們開始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由一名小組長統籌安排,每位組員都爭著貢獻自己的力量,唯恐自己做的太少,女生繪畫、做一些小的零件,男生則負責大的框架、橋墩的制作,你追我趕,秩序井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盡善盡美,終成正果。主要框架搭好后,剩下的就是美觀度,在保證橋身質量問題的前提下,小組同學們在橋的整體拼接合理問題上也下了大工夫,還有膠水或膠帶是否露出,繩索的松緊是否相同等等,在一些細節上開始打磨,確保紙橋整體的美觀。
(三)對激發孩子科學興趣愛好、創新精神的思考
紙橋的形狀,外觀形狀不僅讓人看起來美觀,更主要的是沒有一張紙是沒用處的,因為比賽對紙的總質量是有要求的,最后比賽前都要對整個紙橋進行稱重,超出標準質量的都要進行相應的扣分,所以在制作前都要考慮好形狀的大小,有些組的同學為了追求美觀大方,做的邊上有很多薄一點的紙張折疊而成的而進行點綴,但在粘連的過程中或后期的整理上,總質量和所發費的時間就超出了規定要求,以至于扣了不少分,還有做的比較下面橋墩細,上面橋身高,看起來很美觀,但在承受重物時卻不堪一擊,承重量少的可憐。所以在紙橋的形狀上來說,在考慮美觀的同時,更要考慮其實用性,比如橋墩要粗,與地面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以減少重物對地面的壓強,再如長方形或正方形比圓形和三角形要穩固,因為四個橋墩支持的話,受力會更加均勻,又如每一根紙柱裹成中空但空的要一點要比裹實心和裹成三角形耐力會更大,比做成三棱柱或四棱柱都要好。
三、活動比賽數據
前期資料查閱、紙橋知識的講座和紙橋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專業知識,還收獲了很多常規教學所達不到的東西。一是創意思維,創新的本質是進取,要求參賽人員設計有創意的作品,不得做復制者;二是動手能力,從各個參賽隊員設計的作品看,孩子們都積極的動了手,真正的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三是增進了團體之間的友誼,在活動過程中大家都嚴于律己,密切配合,加強溝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給了他們一次互相認識,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趙國博.關于紙橋承重比賽的紙橋的設計制造[J].山東:山東工業技術,2016(19)
[2]馮維明.材料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01)
作者簡介:
曹玉新(1989.09-),男,河南淮陽人,漢族,本科,畢業于河南教育學院,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