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華
【摘要】縱觀2015—2017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可以看出高考寫作越來越關注思維與表達,而且越來越聚焦于理性思辨與表達功能的具體實現,因此高一議論文寫作教學應更關注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的建構與訓練由簡及繁,由淺入深,高一寫作教學側重因果思維分析。文章從教材分析和語文活動兩方面具體陳述了高一議論文寫作教學實踐。
【關鍵詞】高考寫作新要求 理性思辨 因果思維分析 《拿來主義》 語文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95-02
縱觀2015-2017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從“女兒小陳舉報父親”到“無題”漫畫到“中國關鍵詞選寫”,這幾道題的共性是:設置真實矛盾,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分析論證中說理,可見高考命題已顯露出強化以分析論證為基礎的說理的意圖,這種被稱之為“任務驅動型”的作文在任務類型的發展變化及思維能力層級的考查上還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任務指令由顯性拓展到顯隱結合的新形式,特別是“2017年的作文題設計,在承繼利于思辨、立意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在寫作能力考查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1],這新的嘗試和探索即對邏輯有序性與思維的層級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高一學生的寫作思維以具象為主,他們擅長于“事”(敘事)“態”(繪態)“情”(抒情),薄弱于“理”(說理),而“高考寫作越來越關注思維與表達,而且越來越聚焦于理性思辨與表達功能的具體實現”[2]。如何說理,就是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核心。基于對高考寫作要求的理解,筆者認為高一學生初步接觸議論文寫作,寫作教學應立足于寫作基本規范與思維的建構與訓練。
一、立足教材,構建寫作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臺灣著名作家王鼎鈞在《講理》一書中寫到:“我覺得寫論說文和學習數學有某種相通之處,可以設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進,由簡及繁,由淺入深。”這里的“簡”與“淺”應該是邏輯思維的初步階段。筆者以為,論說文常用的思維方法,如:聯想思維、因果思維、矛盾思維、比較思維……其中聯想思維和因果思維屬于邏輯思維的初步階段,二者在筆者議論文教學“微序列”中處于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因果思維更能提高理性思維品質,所以也就成為高一議論文教學的重點。
寫作教學與課文閱讀教學不應割裂,筆者認為立足經典教材,側重因果思維訓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果思維法就是對某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邏輯關系進行邏輯性的分析與綜合的整體性思維。因果分析法最基本的類型: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此外還包括由這三種因果分析而產生的措施分析。
下面以《拿來主義》課例為例,展示從因果思維作文教學角度運用教材的過程。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雜文中的一篇代表作,該文結構清晰,在常規教學中會側重其“先破后立”的論述結構,突出其比喻論證的巧妙運用,但如何與筆者的寫作教學(側重因果思維的培養)相呼應呢?
筆者是這樣引導的:先從解題入手,可以提出“拿什么?”、“為什么拿?”、“怎么拿?”、“拿來做什么?等一系列問題,能夠有序地提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思維訓練。接著作者提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而將“拿來主義”宕開一筆。作者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態度是怎樣的?否定。何以見得?“別的且不說罷”,“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這些反語的運用已傳遞出作者否定的態度,在此環節引入寫作背景的介紹:政府無能、腐敗;“被打”、“碰釘子”、“淪為乞丐”更是從后果上給以否定的明證。此處的隱性背景正是因果思維中的一種特殊的原因分析,此處的后果是因果思維中的功能分析。運用拿來主義后可以“創造出更優秀更燦爛的文化”,這是其積極的作用,屬于因果思維中的功能分析。文中兩處功能分析形成鮮明對比,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以下為《拿來主義》的教學板書:
《拿來主義》一文運用因果思維分析法來教學,強化了因果分析的基本類型: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以及由此產生的措施分析,鞏固了學生對因果分析法的掌握。課后,筆者還布置了一道題:當今的中國以大國的姿態站在國際舞臺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除了繼承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外,還需不需要增加其他的主義呢?請同學們運用因果分析法談談你的看法(字數不少于200字)。
二、設計語文活動,培養說理能力
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僅憑幾堂作文課、幾篇經典文章的精讀是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筆者利用每課堂5—10分鐘時間開展“生活評論員”的語文活動。筆者在活動的實施中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教師強調清晰的思維序列,并以此作為評價的標準;第二,學生評論必須將升格落實到位,當天評當天改;第三,激發參與該活動的熱情,比如:每周評選“最佳評論員”;遇到學生感興趣或有爭議的話題,組織辯論賽……
以下是某一學生習作的修改過程:
初稿:1.2018年5月26日,經過全民公投表決,愛爾蘭以壓倒性的勝利廢除了墮胎禁令。為了這一刻,愛爾蘭全體女性共同奮斗了數十年。
2.這件事并不僅僅只是廢除墮胎禁令那么簡單,這是女性為了本屬于她們的權力而斗爭成功的一件歷史事件。
3.這選擇權,只有努力斗爭才能得到,等待是無用的,沉默是金是無用的,逆來順受是無用的。
4.歷史就是這樣被推動的。就像愛爾蘭姑娘們喊的那樣:“we made history!”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喊出來。
點評:
評論的事件有積極的意義,但評論思路還應更清晰、更深入一些。如:第2段到第3段缺少必要的原因追問,顯得比較突兀。
升格文:1.2018年5月26日,經過全民公投表決,以壓倒性的勝利廢除了墮胎禁令。人們在廣場上吶喊、擁抱、歡呼、哭泣。為了這一刻,愛爾蘭全體女性共同奮斗了數十年。
2.墮胎令看似是對胎兒的保護,是一種擁護人權的體現。但恰恰相反,因為不允許墮胎,每年愛爾蘭會有女性或找到黑診所接受不規范的手術,或遠離家鄉到另一個國度墮胎,她們承受著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并且每年還會有些婦女因為不能墮胎而死亡。該禁令不僅沒有正確擁護了人權,而且還深深迫害著女性的權利。(升格后的第2段從墮胎令實際的危害出發,揭示出禁令廢除后人們歡呼的原因。這是必要的原因分析)
3.沉默真的是金嗎?如果愛爾蘭人選擇了沉默,那么墮胎令就不會被廢除,會受到更深的迫害。所以,在迫害面前,在維護自身權利面前,沉默是金是不受用的,只有敢于斗爭,權利才能真正被維護。我們如今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自由地交流,自由地追求夢想,是因為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而這被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無數前輩通過無數次的斗爭而獲得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從更深遠的角度分析該事件值得慶賀的原因:敢于斗爭,權利才能真正被維護)
……
升格后的習作比初稿條理清晰了許多,從原因分析到功能分析,評論出該事件的深層意義,體現深刻思考。
綜上所述,高一議論文教學應關注思維品質的培養,寫作教學應落實為“教”與“學”,“教”是靜態知識的呈現,“學”是建構思維的關鍵,多寫多練,以寫促思,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維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開.2017年高考語文作文試卷綜評[J].語文學習,2017(8).
[2]余黨緒.具體思辨:高考作文命題的理性選擇[J].語文學習,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