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以下簡稱《共參框架》)出臺后,日本日語教育界做出了一系列回應,包括制定“JF日語教育標準2010”(以下簡稱“JF標準”)、以此標準編寫日語教材、開展日語能力考試與日語水平匹配度研究等。本文主要梳理了日本制定JF標準以及基于此標準開發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研制經過,這些舉措吸收了《共參框架》的精華,同時日本又根據本國情況進行了必要的改進。JF標準以及新教材的編寫對中國日語以及外語教育界具有一定啟示作用,結合中國目前最新的日語教育動向,對于國內課程標準的開發、教材編寫理念和課程目標方面提出建議和啟示。
【關鍵詞】《共參框架》 JF標準 教材開發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105-01
一、研究背景
日本作為一個善于學習和善于改進創新的國家,在2001年《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出臺后,在日語教育方面做出了包括制定標準、編寫教材、開發口語測試等一系列反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為日本以外開展日語教育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參考。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初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階段的日語教育的招生規模急劇擴大,伴隨學生數量的增多,日語教育已經進入了新的轉型期。
二、《共參框架》的出臺背景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 特別是歐洲聯盟誕生以后,歐洲政治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明顯加快。歐洲理事會將歐洲語言政策的目的鎖定為“實現成員國間更為緊密的團結”,提出了“促進人們的相互理解和寬容”、“顯著提高歐洲人之間的語言和文化交際能力”等理念,并于2001年公布了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for languages: Learning , Teaching,Assessment(中譯名:《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
十幾年來,《共參框架》深刻影響著歐洲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成為制訂教學大綱、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研發考試等的重要參考,廣泛適用于各類語言教育機構、各種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作為亞洲國家,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借鑒《共參框架》的先進理念與成果,以“日語促進相互理解“為理念,花費五年時間開發出了一套日語教學、學習、評估的JF標準。
三、基于JF標準所開發的日語教材
(一)教材的理念與特點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為了實現JF標準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著手基于標準開發了《まるごと 日本のことばと文化》(以下簡稱《まるごと》)系列教材。JF標準的目標是通過國際交流實現相互理解,因此日語技能與文化理解、即語言與文化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新教材通過對本民族文化及日本文化的理解,倡導培養國際視野與文化素養。
教材的特點是重視培養完成課題的能力與跨文化理解。 “完成課題的能力”是指使用日語完成指定課題的能力;“跨文化理解”是指通過接觸不同文化,擴大視野并增強對他文化理解的能力。
(二)教材中的話題與內容構成
教材中有15個參考話題(如“我與家人、工作與職業,飲食生活”等),這些話題不是從語法句型出發,而是從學習者想要知道的內容出發,同時在開發教材時,還考慮到了各水平間內容的相關性。
具體由活動篇和理解篇構成,活動篇以實現交流為目標、主要提供語言交流活動的練習,而理解篇主要以了解日語的文字、詞匯、語法等知識為目標,提供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練習。其中,活動篇的“生活與文化”板塊展示與話題有關的日本生活場景,如初級1(A2)活動篇的第一個話題是“我與家人”,在其“生活與文化”板塊,通過照片可了解關于日本家庭生活的知識,通過與同學的交流能了解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例如原認為在日本大多是女性做家務的學習者也會感受到日本社會的變化和多樣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向日本朋友詢問或者在網上查找相關知識,通過“了解→感興趣(更想知道)→行動”這樣循環過程,把抽象的文化知識實體化,把在課堂上的學習內容與社會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對我國開發日語教材的啟示
在日語教材開發方面,基于日本和中國國情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積極開展關于教學一線的研究,參考日本的JF標準、澳大利亞最新出臺的課標,以特定的學校為事例,調查現狀,總結經驗,在獲得一手研究數據的基礎上,提出改善建議。
其次,在教材編寫理念方面,《まるごと》的目標是通過國際交流實現相互理解,因此日語技能與文化理解即語言與文化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該教材倡導通過對本民族文化及日本文化的理解,培養國際視野與文化素養。曹(2014)通過對三種有代表性的日語教材的比較(上外版《新編日語》、北大版《綜合日語》、高教版:《基礎日語綜合教程》),提出教學理念和教學觀基本上呈現出從“關注語言知識和運用能力”向“關注語言的功能和真實性”,從“以教師講解知識為主”向“引導學生在交際任務中提高能力為主”,從“關注日語學科的專業性”向“關注日語教學的科學性”轉變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已愈來愈清晰,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受到質疑,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需要不斷實踐和完善。
再次,在具體的課程目標方面,“Can-do”有一定借鑒意義。新教材參照JF標準“Can-do”設定課堂學習目標,每課的學習目標都用“能做~”文體表示。課程結束后進行自我評價時,根據課堂學習目標“能做~”的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由于“能做~”事項較為具體,且學習目標與評價標準相一致,因此以評促學、以學促進。
另外,關于文化的學習方式,新教材通過“活動篇”的“生活與文化”以及“理解篇”的“語言與文化”具體體現出了對跨文化理解的培養,學習者可以通過會話和閱讀中所體現的個人價值觀來理解日本文化,認識到價值觀的多樣性,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態度、判斷與選擇,最后對自身及本國文化進行內省。我國的日語教材在文化知識導入方面較為欠缺,可以借鑒文化導入的方式,以期待對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08.
[2]劉壯,韓寶成,閻彤.《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交際語言能力框架和外語教學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4):616-623.
[3]彭瑾、徐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與我國日語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語課程標準的比較為切入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2):69-76.
[4]國際交流基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新版[M].東京:獨立行政法人國際交流基金.2017.
[5]來嶋洋美·柴原智代·八田直美.『まるごと 日本のことばと文化』における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試み[J].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育紀要,2014(10):115-128.
[6]曹大峰.面向大學本科教育的日語教學語法建設——理念、內容、方法的更新與發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2):9-17.
作者簡介:
朱一平(1991年10月—),女,江蘇徐州人,神戶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語教育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