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仲旭 李江霞 任婷婷
【摘要】企業認知屬于虛擬仿真綜合實訓中實踐教學課程,ARE虛擬仿真教學中應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及智能感知等技術,以企業真實場景、真實業務為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企業認知3D可視化的場景教學,激發了學習動機。
【關鍵詞】企業認知 虛擬仿真 AR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VBSE 跨專業虛擬仿真綜合實訓”(201701063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財務的經營管理決策能力訓練中心建設”(201701052029)、東北大學2018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基于虛擬仿真環境下非經管類學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230-01
本文以新道ARE虛擬仿真平臺為例,分析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及智能感知等技術下的企業認知教學。
一、企業認知實訓現狀
企業認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訓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開展企業認知與仿真實習的應用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具體的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企業實習組織難
教學過程中企業認知是基礎,對接企業管理部門,企業教學配合難度大。
(二)教育目標達成難
學生了解的崗位越多,流程越細,企業越覺得麻煩,跟崗、頂崗認知實習,做的非常局限,使得企業認知教學流于形式,嚴重影響企業認知的教學質量。
(三)實習效果保障難
學生從事具體的企業業務工作積極性不高,趣味性不大,參與度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教師實踐指導難
除了企業導師,實習指導老師由于接觸企業少,很難適應實踐教學的需要。
(五)教學投入產出難
學校為每個實習生去企業實習需要支付費用,多次投入,隨著經濟環境變化,投入逐年增減,但企業并沒有看到預期效果。
二、分析ARE虛擬仿真教學融入企業認知的價值
(一)增強了現實的場景體驗
ARE虛擬仿真教學中應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及智能感知等技術,增強了現實的場景體驗,可使學生更加清晰地體會到工作環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二)現實環境角色扮演
通過角色扮演,可以豐富學生對工作崗位的認知,從而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逐步完成職業化角色的轉換。
(三)崗位工作情景構建
ARE通過場景連接“角色”+“內容”,使學生體驗增強。伴隨可視化的企業流程,真實還原場景業務,通過豐富多彩的場景設計,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借助于人機互動操作,增強學習體驗,實現情境學習,促進知識遷移。這種“虛擬現實場景+真實業務內容”的混合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和系統思維,提高學生就業后的崗位適應力和勝任力。
三、基于新道ARE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企業認知教學七大步驟
本文以新道ARE虛擬仿真平臺為例,分析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及智能感知等技術下的企業認知教學。
(一)認知課程
通過在虛擬現實企業完成整月的經營與管理業務實訓任務,了解企業“財務、生產、供應鏈”管理核心思想,掌握企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與商流”的運行規律,培養“人、財、物、產、供、銷“系統思維管理人才。
(二)組建團隊
根據課程的要求完成團隊組建,并按照崗位進行人員分工。本課程采用小組探究式教學法,每組各自經營一家制造企業,按照企業核心崗位構成進行團隊組建。
(三)平臺培訓
本課程采用了人機交互的學習實踐方式進行實訓,學生通過簡單的平臺培訓,能夠掌握崗位認知魔卡、企業認知魔卡、生產經營魔卡以及特殊功能魔卡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四)熟悉企業
通過了解企業的布局、組織結構、運營規則、產能規則和經營狀況從宏觀的角度認識企業,熟悉企業,了解虛擬現實企業的企業概況、企業布局、組織架構、運營規則和產能規則等。
(五)認識業務
通過了解企業的業務制度、業務流程、物料清單、物流過程、信息流過程、資金流過程來全面認知企業的業務,對企業關鍵業務部門的主要管理制度、核心業務流程和生產工藝進行全面學習和掌握。
(六)熟知崗位
學生系統學習業務種類相對齊全的制造業各核心崗位的職責、具體的崗位工作流程、各崗位需要用到的報表、單據,以及崗位需要熟知的基本崗位數據。
(七)階段考核
本活動主要是模擬企業的會議情境,檢驗學生是否熟悉企業,認知業務,熟知崗位,是否對企業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是否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了企業的場景和業務圖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ARE虛擬仿真教學加強了學生對企業的認知,促進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更為深刻的認識,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殷燕.探究企業認知在中職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2):96-97.
[2]劉圣春,白斌麗,袁泓.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企業認知實訓教學探索[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6):99-101.
作者簡介:
趙楊(1979-),女,遼寧沈陽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教學改革、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