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劉進遠,張順華,朱 礪*
(1.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2.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66;3.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藏豬是我國獨有的高原型小型豬種資源,主要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海拔2 500~4 300 m 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甘肅和云南的部分高原地區[1],具有良好的高原適應性,能夠適應惡劣的高原氣候和生態條件。藏豬具有胴體品質好、產肉性能適宜等種質特性,表現為脂肪沉積能力適中,胴體產肉量較高,肥瘦比例較適宜,肉質堅實,適宜腌制和加工用途。藏豬肉色偏紅,是加工優質火腿的原料[2],在藏區廣受藏族同胞的喜愛,擁有“藏香豬”的美名。傳統藏豬采用放牧模式,一般要飼養2年以上才出欄,再加之其繁殖性能低下嚴重制約了藏豬的經濟效益。為了有效提高藏豬養殖的經濟效益,推動其產業化開發,筆者對不同放養年齡和性別對藏區藏豬屠宰和肉質性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1.2方法
1.2.1性狀測定。根據《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規范》(NY /T 825—2004)和《豬肌肉品質測定技術規范》(NY/T 821—2004)方法對藏豬進行屠宰、分割,測定其胴體和產肉性能及肉質性狀。
1.2.2數據統計與分析。使用SAS數據分析軟件(SAS 9.2, USA)的兩因素GLM程序進行數據分析,并以Duncan’s進行多重比較,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誤表示。
2.1胴體和產肉性能比較由表1可知,按照傳統模式放養24月齡后屠宰的藏豬相對于12月齡的藏豬在產肉性能上總體有所提高。其中,活體重和胴體重極顯著提高(P<0.01),屠宰率、胴體長和眼肌面積顯著提高(P<0.05)。然而,放養24月齡后屠宰藏豬的背膘厚相對于12月齡藏豬顯著增加(P<0.05),皮脂率也有所增加。藏豬的體重增長較慢[3],24月齡藏豬的產肉性能較12月齡藏豬有所提高。12月齡和24月齡的藏豬胴體重和屠宰率都遠遠低于其他豬品種[4-9],主要是因為藏豬屬于高原地方小型品種,屠宰率相對較低。
就性別效應而言,12月齡屠宰的公、母藏豬的胴體性狀和產肉性能差異均不顯著(P>0.05),在放養條件下胴體和產肉性狀不受性別效應的影響。24月齡屠宰藏豬的性別效應對胴體和產肉性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公豬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積極顯著高于母豬(P<0.01),而母豬的皮脂率顯著高于公豬(P<0.05),即公豬具有更好的胴體和產肉性能。這與商鵬等[2]研究結果相一致,藏公豬的瘦肉率極顯著高于藏母豬。
2.2肉質性狀比較由表2可知,飼養24月齡的藏豬相對于12月齡藏豬在肉質性狀上有所提高,主要表現為pH2和肉色L2、b2極顯著提高(P<0.01),但24月齡藏豬相對于12月齡肌肉的韌度也顯著提高(P<0.05),肌肉嫩度受到顯著影響。這與商鵬等[2]和強巴央宗等[10]報道相一致。
就性別效應而言,12月齡時屠宰藏豬,除了母豬腰肌24 h紅度值顯著高于公豬(P<0.05)外,其他肉質性狀均沒有顯著差異,此時性別效應不會對肉質性狀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藏豬在24月齡屠宰時,性別效應對肉質性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表現為公豬的肉色顯著好于母豬(P<0.05)。

表1 不同月齡和性別對藏豬胴體和產肉性能的影響
注: 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表2 不同月齡和性別對藏豬肉質性狀的影響

接下表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pH1和L1表示屠宰后45 min測定的pH和光反射值;pH2和L2表示屠宰后24 h測定的pH和光反射值,a1和b1分別表示屠宰后45 min測定的紅度值和黃度值;a2和b2分別表示屠宰24 h后測定的紅度值和黃度值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pH1andL1represented the pH value and light reflection value measured at 45 minutes after slaughter;pH2andL2represented the pH value and light reflection value measured at 24 hours after slaughter.a1andb1represented the redness degree and yellowness degree values measured 45 minutes after slaughter respectively;a2andb2represented the redness degree and yellowness degree values measured 24 h after slaughter respectively
與其他中國地方豬種相比,藏豬屬于典型的高原型小型豬種,胴體品質較好,產肉性能適宜,表現為脂肪沉積能力適中,胴體產肉量較高,肥瘦比例較適宜,肉質堅實,適宜腌制和加工用途。總體來看,藏豬的肉質性狀表現極佳,表現為肌肉pH較高,肉色鮮紅,光反射值處于理想范圍,肌肉保水力強、熟肉率高。這些優良性狀使得藏豬完全處于優質豬肉的標準范圍,能有效避免酸豬肉等劣變豬肉問題。放養的飼養方式雖然會使肉的色澤等方面得到良好改善,卻會使肉的嫩度下降;放養狀態下的動物運動量加大,肌纖維變粗,剪切力也會相應增加。
相對于放養12月齡而言,放養24月齡會提高藏豬的總體產肉性能,也能夠提高pH和肉色等肉質性狀,但延長飼養時間會導致背膘厚度和皮脂率增加,還會顯著影響肌肉的嫩度。
性別效應不會對12月齡藏豬的胴體、產肉和肉質性狀產生顯著影響,這可能與藏豬性成熟較晚有關。但在24月齡時會產生顯著影響效應,表現為公豬具有更好的胴體和產肉性能,母豬皮脂率更高。
藏區傳統的藏豬養殖一直延續著粗放的放牧飼養模式,不會對商品豬實施去勢處理。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藏豬的綜合經濟效益,建議通過添加輔料和改善飼養環境條件等綜合措施,縮短飼養周期,使藏豬提前出欄,以加快藏豬的產業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