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楊 栗,孫付春*
(1.成都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2.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當前我國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與“一帶一路”等戰略,為農機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引領我國農機產業進入制造業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個領域之一,農機制造業正在向著以信息技術等為核心的智能智造方向發展[1]。作為農業大省,四川農機制造企業更要強化服務國家需求和服務地方行業的意識,以“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以《四川省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為行動指南,培育農機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2-4]。為此,通過調研四川農機制造業企業分布狀況、自身概況、農機技術、農機管理、農機裝備、知識產權及融資能力等內容,立足“大農業、大農機”,全面掌握四川省農機制造業企業的綜合現狀,系統分析農機制造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立足四川丘陵山地實際情況,提出可操作、有針對性的四川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發展重點和對策措施,顯得尤為必要。
1.1調研對象與調研內容調研對象為四川境內各大中小型農業機械制造企業,重點對各區域內技術創新及技術管理能力強的國家及省重點創新型(試點)企業及大型農機產業園區的企業進行跟蹤調研。通過收集省內各大中小型農機制造企業地區分布狀況、企業自身概況、企業農機生產制造技術水平、生產人員、生產條件和能力、生產種類、生產質量水平、農機企業管理、知識產權狀況、農機企業技術及創新聯盟、企業融資情況及能力等內容,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尋找和挖掘四川農機制造企業發展的著力點,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探索新形勢下真正適合四川農機制造企業發展的措施和路徑,提升農機制造企業整體水平,使四川農機向良性有序可持續方向健康發展。
1.2調研方式為全面掌握四川省農機企業的分布和發展情況、生產能力、生產種類和科研開發,宏觀反映四川農機制造業的競爭力。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發放《四川省重點農機企業發展情況調查表》到全省各區縣農業機械制造企業,調查農機企業概況,了解被調查企業對農機制造業發展的真實評價、看法、需求和建議等。實地抽樣調查時,將四川按成都平原地區、盆周山區、丘陵山區、川西南山區和高原山區分類[5],分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1個地區和地區外的2個農機化程度較高的縣為實地調研對象,在選定調研地區內調研至少2個農機生產企業。在選定地區外的2個縣,調查2個農機生產企業。深入調研地點,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直接聽取農機科研人員、農機生產企業對農機化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1.3調研情況分析與資料收集根據有效調查表統計,本次調研對象涉及四川省大中小型農機企業共計175個,主要分布19個城市,具體數量分布如圖1所示。由農機企業區域分布狀況圖看出,成都、樂山兩地農機企業數量都在30個以上,分別達到了32個和37個;南充、內江、資陽、綿陽和雅安農機企業數量都在10個以上;其余的城市均不足10個,有些城市只有1個,個別城市甚至沒有。農機企業數量前3位的城市在川內農機企業的占比為48%,前5位的城市在川內農機企業的占比為65%,前8位的城市在川內的農機企業占比為83%,說明農機產業在地域分布上產業集中度很高,符合工業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圖1 四川農機企業區域分布狀況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in Sichuan Province
2.1農機制造業起步較早但規模不大,以民營企業為主四川是國內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農機制造業起步較早[6]。據有效樣本數據顯示,早在20世紀80年代四川就涌現出了一批農機制造企業。農機制造企業的出現加速了四川農業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機制造企業經過行業內整合和優勝劣汰,呈現出以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占據絕對優勢的現狀。在現有農機制造企業幾乎沒有外資和合資企業,國有農機制造企業占比不足5%,說明四川農機制造企業缺乏活力。
四川農機企業規模以上年產值高的占比少,小規模年產值低的占比大。其中49.58%的企業年產值低于1 000萬元,38.35%的企業年產值在1 000萬~1億元間,有12.07%的企業年產值大于1億元,如圖2所示。
圖2 四川農機企業年產值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of annual output valu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2.2人才聚集不夠,制約其創新發展統計結果顯示,在人員數量方面,50.77%的企業在100人以下,35.68%的企業在100~300人之間,9.35%的企業在300~500人之間,只有4.20%的企業在500人以上,說明川內農機企業從業人員分布較為分散。從人員結構組成出發,則管理人員占5.52%,研發人員占6.15%,技術工人占24.47%,如圖3所示。
圖3 四川農機企業人員結構分布圖Fig.3 Personnel structur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在學歷層次方面,以大專以下學歷為主導,研究生人數占1.32%,本科人數占18.16%,大專人數占26.64%,大專以下占53.88%,如圖4所示。
圖4 四川省農機企業員工學歷層次分布圖Fig.4 Education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employees in Sichuan Province
由以上四川農機企業人員數量、結構和學歷層次分布圖可知,川內農機人才還存在人員聚集度不夠、研發人員占比少、高學歷層次人員占比極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川內農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據統計僅有15.57%的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
2.3產品單一,以國內市場為主,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受制于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省內農機企業多以一種或少數幾種農機為主營產品。據統計,175個川內農機企業主要涉及產品71種,以微耕機、脫粒機、農產品加工機械等農機為主,對175個企業主要產品類型統計,如表1所示。川內農機企業產品多數是為適應四川地貌特征而設計生產,具有尺寸小、重量輕、作業幅度有限等特點,極大的限制了其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川內90%農機企業的產品主要市場為省內以及和四川地貌特征類似的少數幾個省份,如貴州、云南。四川農機企業以國內甚至是以省內市場為主的現狀,使得川內農機企業市場競爭激烈、內耗嚴重,少有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川內農機做大、做強,難以形成企業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即核心競爭力[7]。
表1四川省農機企業產品類型統計表
Table1StatisticsonproducttypesofagriculturalmachineryenterprisesinSichuanProvince
設備分類Equipment classification 整機Complete machine配件Fittings of a machine加工機械Processing machinery企業數量Enterprises(個)1184017
2.4缺乏先進設備與軟件,生產條件與能力相對不足據統計,川內有75.41%的農機企業僅有普通設備,有24.59%的企業擁有數控設備。川內農機企業以普通設備為主的現狀,極大的制約了農機企業的生產能力。根據對機械制造類企業常用三維軟件在川內農機企業的使用情況的統計,結果顯示,有1.63%的企業沒有使用,50.02%使用了其中1種,48.35%使用2種及以上,如圖6所示。然而,對于較為先進的ERP軟件,川內僅有4.72的農機企業使用,說明川內農機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企業增產、增效的意識有待提高。由此可知,川內農機企業普遍缺乏先進設備,對先進軟件的使用不夠重視,以致于生產能力受到制約,生產條件也有待改善。
2.5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弱調研數據顯示,四川省農機企業有61.25%的企業每年沒有科研投入,29.62%的企業年均科研投入占銷售比例的5%以下,只有9.13%的企業的科研投入大于銷售收比例的5%,表明四川農機企業科研投不足,如圖5所示。
圖5 四川省農機企業科研投入情況分布圖Fig.5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in Sichuan Province
由于大多數企業科研投入不足,甚至沒有科研投入,鮮有企業能深入研究和開發新型農機產品。據統計,僅有4.65%的企業進行自主研發,7.76%的企業進行聯合開發,27.39%的企業是通過購買技術后進行再創新,60.20%的企業都是直接購買成熟技術,如圖6所示。
圖6 四川省農機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方式分布圖Fig.6 Main way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in Sichuan Province
2.6需加大扶持與指導調研數據顯示,在“貴企希望政府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哪些支持”一欄,川內農機企業中,42.32%選擇完善農機工業結構規劃,35.11%選擇技術及產品創新方面的支持,24.72%的企業希望政府推廣農業集成示范區,72.17%都表示需要資金支持,65.88%的企業認為在技術方面都比較缺乏,75.69%希望有人才的培養與引進,64.53%的企業希望減少稅收,10.23%希望政府能幫助企業銷售和推廣,如圖7所示。
3.1推進農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8]。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9]。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推動農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0]。農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以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水平、農民增產增效、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為目標,以節能、環保、高效、高質農機為突破,通過特色農機、品牌農機建設,服務四川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3.2推進農機制造產業升級中國制造在全球的產業鏈中仍處于中低端,農機制造業尤為明顯[11]。從調研數據看,四川農機制造業無論是生產研發條件、人力資源、生產規模還是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與汽車等其它裝備制造行業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四川農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新一代制造業技術和農業技術創新的革新也為農機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機遇。農機與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融合,農機與新型農藝的融合,農機與農業大數據的融合將成為未來農機的發展趨勢。高精度、高效率、柔性化、智能化制造系統、檢測系統、物流系統的廣泛應用,先進管理理念和標準的推廣為農機品質提升、效率提升、競爭力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
圖7 四川省農機企業提供支持事項分布圖Fig.7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nterprises in Sichuan Province
3.3以創新要素聚集為核心,構建農機產業創新生態鏈四川農機行業競爭力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創新要素的供給不足所導致,另一方面是創新要素供給機制的問題。人才是創新的根本,建議加大農機類人才的培養規模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培養,以“新工科”模式推進農機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加快農機類人才與其他裝備制造業之間的流動,并與之形成交叉。進一步加大農機研發投入,通過專項資金投入,構建一批現代農機裝備研究與開發平臺,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的科技成果。以互聯網思維創新農機產業商業模式,聚集資本、人才等社會資源,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有機融合,有效增強科技成果供給能力。
3.4以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為抓手,構建農機產業生態圈構建農機產業生態圈是四川農機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關鍵。以農業與工業的跨界融合推進農業工業化和農機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以及農機生產制造的轉變;以工業與服務業的跨界融合推進農機的銷售、運用和售后服務方式的升級,甚至是農產品物流方式、銷售模式的升級;以制造業和互聯網、信息產業的融合推進智慧農機系統的開發和運用。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跨界融合,構建從農機研發、生產制造、銷售、運用到維保的產業生態圈。
通過對四川農機制造業的調研,分析了四川農機制造企業的規模、產品、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等。從推動農機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農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農機產業創新發展和結構優化的角度,提出了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指引,創新要素聚集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為抓手,構建農機制造業創新生態鏈和農機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