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軍編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前沿論略》(2015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學科前沿問題為探討對象的專著,它將新形勢下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課題劃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思政教育的教育觀變化,二是思政教育與學生“三觀”培養之間的關系,三是思政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四是思政教育與社會思潮之間的關系,五是思政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之間的關系。新形勢下,思政教育改革伴隨著復雜的社會背景變化,其中新媒體的發展和傳播普及,不僅讓思政教育的模式日益創新和開闊,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那么,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思政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
新媒體作為一個開放性的信息平臺,它正在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緊跟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加快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新媒體時代實現了信息的高速流動和實時互動,因此,思政教育如何與新媒體技術聯合起來是當前思政教育改革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大學生對網絡和新媒體的接受十分迅速,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在網絡平臺中起到較好的思政教育和宣傳引導作用。一方面,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可以作為思政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的展示平臺和學習平臺,以開放性、分享性和系統化的網絡信息整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地被教師和學生獲取和分享,打破傳統的教學界限,讓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學習思政教育相關知識和實踐經驗,還能夠通過網上的思政教育資源共享來進一步深化和提高思政教育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導致網絡信息大爆炸,大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和分散,因此,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有助于樹立網絡話語中心,不讓思政教育在網絡時代缺位,保證思政教育線上線下同步發展。
第二,思政教育教學互動模式的創新。
新媒體發展強調了傳者和受者的平等性,甚至受者的地位更加突出,反映到思政教育教學中,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再三強調,“教”與“學”的多邊互動在逐漸形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材內容與網絡內容的互動等,都在構成一種新的思政教育理論。一方面,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學活動、實踐活動和評估活動是有著明顯的先后順序的,但是在新媒體的互動模式下,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現實的情況下教學、實踐和評估是實時同步進行的,通過學生的及時反饋和互動,教師需要根據實踐結果來進行教學的評估和調整,從而實現更好的思政教育教學成果。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互動模式強調了形式的多樣性、表達的多元化和內容的趣味化,這就要求思政教育改革能夠朝著更加通俗化、生動化、實用化和趣味化的趨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借助新媒體的各項媒介技術和媒介創作原則,將思政教育的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進行創新性的編輯和整合,以提高大學生互動的積極性,進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有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在意識形態的監督和引導上責任重大。
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各種龐大的信息和言論泥沙俱下,尤其是一些消極的信息和言論更是給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思想信念帶來了不好的消極影響,在這一點上,思政教育改革要加強對意識形態的監督和引導的責任心,讓大學生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中仍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
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思政教育仍要加強政治素養的教育,熱愛國家,熱愛人民,關注國計民生,關注政治時事,堅定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另外是大學生“三觀”的培養和形成問題,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影響,思政教育要加強在這一方面的工作,強化大學生的網絡新媒體風險意識,督促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更加積極進取的態度來迎接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筆者認為,面對時代的巨變和挑戰,思政教育改革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新特征來綜合應對。具體來說,在新媒體發展語境中,思政教育改革的出路還是要加快思政教育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引進互動性強、生動活潑的新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新媒體傳播的高效途徑,掌握思政教育在網絡時代的主動權,從意識形態和理念引導上給予大學生更多現實性的幫助,著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創新性。
(徐寧/本科,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