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


阿里,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高原核心地域。高原地帶空氣稀薄,生存條件惡劣,因此常駐民稀疏而分散,也正是由于不宜居的環境,這里的自然風光壯麗又純粹,卻游人罕至。
此行之前,國內外對于“騎行阿里”的資料很少。可能是男人的冒險心理“作祟”,我帶著幾乎溢出的期待與憧憬,和好友鐵人一起,推著單車,踏上了這一條未知的騎行之路。
從拉薩到獅泉河的大巴連續開了28小時,到達獅泉河鎮后,我簡單置辦了最后的騎行裝備,踏上了阿里北線這條騎行之路。按理說,下午5點并不是開始騎行的好時段,高原晝夜溫差巨大,夜里也時常刮西風,會給騎行帶來極大的不利,但考慮到頭天122公里的路途會消耗巨大體力,并且藏北晚上9點才會天黑,我還是選擇了在傍晚時分掀開阿里北線騎行的序幕。
在這個地區,Google地圖的標識不太準確。據我考察,S301省道的獅泉河到革吉這段路已不再沿著森格藏布江的河谷走,而需從南邊的一條新路,經左左鄉到革吉。這一段全都是柏油路,但因為逆風,騎行稍顯吃力。
左左鄉很小,在S301省道1315公里的里程碑處。恰逢七夕,我便特意往前騎了1公里,去與1314公里碑合影留念。阿里的夜晚很美,每當黑夜降臨,幕空便會閃爍千萬恒星。我們推著自行車,走出左左鄉大約300米,避開村子里微弱的路燈,把全身心都置于這條星空之路上。肉眼可見的浩瀚星空無比燦爛,而星空下,是兩個旅人單薄卻灑脫的身影。


獅泉河過后,就進入了無人區。我們傍晚出發,夜騎在阿里這片荒蕪之地。通往革吉的路是平坦的柏油路,但逆風依然給騎行帶來了一些困難。好在,夕陽燦爛、星空壯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旖旎的風景。
從左左鄉到革吉縣是一段平坦的柏油路,這一段路的風景雖然單一,卻也有意外驚喜。羊群、草原、群山和落日共同交織出一幅優美的油畫,我們好像也從現實融入了畫中。路過一片草原時,偶遇一小群藏羚羊步伐匆忙地趕著路,我數了數,共五只。我連忙喚鐵人看羊,不曾想他也喊了我一聲。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朝天空望去,驚喜地發現了天空中的雙日暈,在光的折射下,這片彩色的祥云顯得特別夢幻動人。我們停下車,拿著相機緩緩靠近藏羚羊群。人在50米之外,它們倒還淡定,可一旦進入50米的警戒距離,藏羚羊們就輕巧地跳開,奔向更遠處的荒原,直至消失在視野里。
過森格藏布江大橋之前,是一片比較罕見的濕地。森格藏布江在水草豐滿的低洼處蜿蜒如蛇,有點像唐克的黃河九曲。三只黑頸鶴從眼前路過,我還沒來得及掏相機,它們就飛遠了。耳畔只有呼嘯的風聲,我們從白天騎到黑夜,才抵達革吉縣。
休息了一夜,我和鐵人精神飽滿地踏上了1000多公里的搓板爛路征途。藏區的風景如畫,但路況艱難,久久地折磨著我們的身心,以至于騎到后期,我們累得都不想再打趣,也無心欣賞沿途風景。據我推算,在無風的情況下,搓板路騎行的費力程度大約是柏油路的2.5倍,給身體和心理都帶來了極大的折磨。在這條路上,車和人都很少,風景雖美卻也相對單調。顛簸30多公里后,遇到一隊來自青海的修路工人。我找他們討了一點熱水,同時謝絕了夜宿工地的邀請,繼而在39公里處,又遇到一個獨行的騎友。這位仁兄是個經驗豐富的“騎士”,他選擇的是阿里中線,暫且能與我們同去一程。
傍晚時分,到達海拔5010米的一處埡口。我疲憊地看了看記程器,才騎了55公里,離目的地還有近50公里的路程。好在,搓板路終于結束,身體在酸痛中放松下來,接受著相對平坦的長下坡砂石路。順風讓這段騎行出乎意料地順暢,既不用踩腳踏也不用捏剎車,就可以保持每小時35公里的時速痛痛快快地放坡。到達雄巴鄉時還不到晚上九點,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落下,天空的云是熠熠生輝的金色,震撼又唯美。





一番坎坷,終于熬完最后一個大緩坡。幾公里外的色林錯安靜地在夕陽下靜置,波光粼粼,浩瀚無邊。色林錯湖畔有一個只有幾間屋舍幾片瓦的小村莊,名叫布嘎村。這是連地圖都沒有標記的居民聚集點,房屋稀稀落落,我們趁著天色未晚,找了一戶藏民借宿過夜。
太陽剛升起,我們便又繼續騎行的路,直奔色林錯而去。為欣賞到色林錯的最佳美景,我們選了一處湖岸邊的小山作為觀景臺,便一路騎到了小山腳下,拾級而上。從高處放眼望去,終于得以俯瞰西藏境內最廣闊的一片蔚藍:白云在湖面上勾勒出了斑駁的深藍色剪影,讓這片荒涼世界里的色彩變得更加夢幻,陽光所及之處皆是湛藍;再加上天空的淺藍色,仿佛這個世界所有的藍都融入了其中。逗留一個小時后,開始繼續前進。前方是大緩坡,沒多久便到了一條夾在兩湖之間的狹長小路。錯鄂和色林錯在身旁呼嘯而過,我仿佛隨時可能被淹沒。湛藍的風景裝滿了我的期待,隨即一路向南,奔向雄梅鄉。
相比之前艱難的騎行,這段路倒是意外地平坦開闊,直穿S203省道。經歷過1000公里的搓板爛路,我們終于重見了嶄新的柏油路!欣喜萬分之余,好歹消散了一些長日積攢的怨氣。
然而,強烈的逆風卻拖慢了我們的進度——從雄梅鄉騎到班戈縣足足花了十個小時。次日的原計劃本應騎到青龍鄉,但因忽降大雨,身體也十分疲憊,我們冒雨騎了幾公里,體溫漸失,心態逐步有些崩潰。于是,我和鐵人商量了片刻,臨時改變計劃,在青龍鄉前的加根村住下。從這里回望巴木措,夕陽下的湖面竟然呈現出了可愛的粉色,我在驚喜之余,心靈也算得到了些許慰藉。
古色林錯水域非常寬廣,涵蓋了色林錯、吳如錯、恰規錯、錯鄂、班戈錯等多個湖泊所在的盆地。后來,地質變遷導致一些湖泊分離切割,形成了今天的吳如錯和恰規錯。
一夜大雨后的清晨,陽光十分明媚,照得巴木措變成了明亮的湛藍色。逆風依然是騎行的常態。我們一前一后交錯騎行,用身體來抵擋強風,攀上了作為終點的那拉根埡口。在海拔5190米的目的地,我和鐵人都十分激動。山巔的風非常猛烈,鐵人興致高漲地在石碑旁拍照。我站在埡口,背著風看向來時的路,那些或平坦或凹凸的路彎彎繞繞地,從眼前一一劃過,再極目眺望,便消失在了地平線深處。
回程途中,我細細地品味著騎行的風景與困苦,感嘆頗多。于我來說,騎行阿里北線刺中的正是骨子里的一份仗劍走天涯的豪情,我的靈魂和肉體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必須到這片荒蕪之地走一遭。只有見證過山海浩渺,方知山間清風與江上明月,才是人一生最值得追逐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