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棉
文物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它見證著民族的發展,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展示了歷史的價值。文物屬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它所展示的文物中的歷史風貌、藝術價值以及所體現的人類智慧結晶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必須引起各級文物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要切實增強保護意識,提高保護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那么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工作?
(一)要認真理順好文物主管部門與直接管理者的關系。文物主管部門是各級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門,是一個宏觀調控管理職能的部門,掌管著本地區的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只能是指導性工作。而文物保護單位的直接管理者一般都是該單位的理事會成員或者是該單位轄區的族老。不論是理事會成員,還是族老,他們大部分年齡偏大,思想比較固執。他們普遍存在著缺乏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意識和正確的保護意識,總認為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們的祖業,我們想怎樣保護就怎樣保護,想怎樣修繕就怎樣修繕,修得越亮麗越莊重就好,殊不知這種修繕就是人為性的破壞,破壞了文物所存在的價值,使文物保護單位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因此,作為文物主管部門要主動地、常態地深入到各個文物保護單位檢查指導,加強保護工作法律等知識宣傳,主動與直接管理者(理事會成員或者族老)溝通,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千萬不能以行政長官的命令形式訓導。這種常態化的溝通,既可以增強了解,又可以增強信任,有效地促進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二)要自覺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作為文物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業務知識全面,業務技能過硬。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文物保護工作,才能讓人信服。比如到一個文物保護單位做宣傳教育工作,不能單單是宣傳《文物保護法》或一些管理規定,更重要的是解讀好該文物保護單位中所體現的歷史價值,所展示的藝術價值,所教育的歷史意義等等。特別是文物本體中一些亮點、重點以及深刻的歷史意義,要一一點評出來,講通講透,讓群眾刮目相看,恍然大悟,從而讓群眾真正從心里感覺到文物保護的意義,為更好地做好群眾的保護宣傳工作打好基礎,才能達到我們預期教育的目的。假如我們文物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業務知識不扎實,業務技能不過硬,不能對文物本體進行點評,無法取信于民,達不到我們工作的目的。因此,我們文物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平時一定要自覺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只有打牢我們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工作。
(三)要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隨著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如今城市大搞開發建設,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城市大搞美化綠化。農村也大搞新農村建設,“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正在熱潮中。這在建設中或多或少地與文物有關。有的需要拆除重建,有的需要搬遷,還有的需要拆毀。特別是現在群眾生活好了,錢包也鼓了。許多地方群眾都自發捐款,想把文物舊貌換新顏,修繕或重建一些廟宇、祠堂或者一些標志性的古建筑,想拆就拆,想建就建,不履行正常的審批手續。這樣就容易出現破壞性的修繕和重建,破壞文物本體,損壞文物原有的價值,失去文物的保護意義。因此,正確處理好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至關重要,也是當前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出現的非常嚴峻的問題,務必引起我們各級文物主管部門以及文物保護單位直接管理者高度重視,要嚴格執行文物保護工作以“搶救為主,保護為先,以舊修舊”的原則,文物修繕、重建必須嚴格執行報批制度,堅決杜絕隨意性,確保文物的正確保護和文物的安全。
(四)要不斷完善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必須成立領導工作小組,各鄉鎮(街)文化站站長原則上要作為轄區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組長或名譽組長,這樣才能有效地加強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監管。文物保護單位領導工作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布置各項保護工作,研究各項保護措施,及時處理保護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要不斷制定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尤其是一些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要堅持24小時留守值班制度,消防演練制度,要配足消防器材,組建義務消防隊伍。對一些重點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要堅持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負責人,落實好交接班制度。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要落實好日巡查制度,確保文物保護單位時刻處于有效的監管之中。
(五)要加大保護資金的投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資金的來源只能是堅持“以社會力量為主”的原則,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工作每天都在運行中,每天都需要開支。如果我們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坐等政府撥款保護,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政府的撥款畢竟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經濟落實地區,當地政府保護經費幾乎是零,這就導致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作難以開展。那么,如何解決保護資金短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領導小組成員集思廣益,想方設法。現實中我們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領導小組要充分依靠社會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并舉,廣泛動員社會上一些熱心人士慷慨贊助。同時,我們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完善財經管理制度,落實好收支明細公開制度,保護經費開支始終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中,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更好地取信于群眾。
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不僅有效地保護好文物的歷史風貌、歷史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護好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我們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必須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負責任的態度加以管理和保護,以科學的態度加以合理開發利用,不斷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的工作力度,確保這一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