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摘要】本文在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福建省職稱制度的現狀,分析探討科學分類評價、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的利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職稱改革
衛生專業技術職稱是體現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對人才成長,促進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競爭力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出臺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對于目前實行的職稱制度存在主要問題提出了重大的改革創新,對科學分類評價、社會化評價機制、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同時,文件也提出了3年內基本完成改革的時間要求。可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已成為當前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現狀
目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實行的職稱評聘制度,福建省采用評聘分開的方式,職稱的考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具體工作,職稱的聘任由各單位根據崗位設置開展聘任工作。中、初級以考代評,高級考評結合,高級的評審申報條件主要涉及資歷、學歷、論文、科研、外語、計算機、支援基層等要素。2017年,福建省已取消了高級職稱評審中外語和計算機的條件要求,但論文仍是高級職稱申報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現行的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面臨諸多矛盾,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
二、改革方向的幾點探討
(一)科學分類評價。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地將職稱評價標準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業績權重,還將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作為評審考核的主要內容,強化質量。科學分類評價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對臨床為主的衛生人才,重點評價臨床醫療醫技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工作業績;對基層社區的全科醫生,重點評價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預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等;對科研為主的衛生人才,重點評價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不同領域的衛生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不再用統一的評審標準,而是對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衛生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業績權重,考慮到兩個難點:一是保證參評門檻高度的一致;二是參評內容即代表作的多樣化使其缺少了可比性,大大增加了評審的難度。
(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職稱的整體數量、結構進行宏觀調控,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市地或醫療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對于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后備案管理。職稱評審權限下放給醫療單位,一是解決了目前評聘分開,人才積壓的問題。醫療單位以優化單位崗位設置、強化崗位管理、加強聘任考核為基礎,將衛生人才評聘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解決目前職稱晉升上了聘不了的內部矛盾。二是權限下放更接地氣,只有用人單位才真正了解衛生人才的實際工作表現和能力水平。解決了“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上”的尷尬現象。職稱評審權限下放推動“評”“聘”“用”三者的統一。職稱評審權限下放也存在幾個顧慮。一是標準不統一,會降低或把標準搞亂。由不同的醫療單位各自為政,打亂了原來的統一評審標準,權威性下降。二是評審權力濫用。由于醫療單位自己評審自己的人才,評審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以權謀私”或“公報私仇”的現象。
三、思考和建議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涉及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事關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調動和發揮。改革無疑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問題的關鍵是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因此建議:
一是福建省目前職稱評審權限在省一級。可以現行下放到市一級,先由醫療單位進行初步的考核,再根據自身崗位設置情況和考核情況選送優秀衛生人才到市里參評高級職稱,這樣既可以保證參評人員的質量,也可以避免評聘之間的矛盾。
二是科學分類評價優化了評審的多樣性和公平性,卻加大不少評審難度。只有制定好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指標都能對應的可量化的數據,這樣不同領域的衛生人才一起參評才能有可視的可比性。比如,臨床類的考核指標可涉及完成手術的級別、手術量,門診量,疑難病例數等;科研類的考核指標可涉及論文級別,論文數量、科研成果等。
【參考文獻】
[1]王雪凝.淺談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J].中國衛生人才,2017(03):72-76.
[2]吳江,蔡學軍,范巍,等.中國職稱制度改革[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
[3]洪玉鳳.關于我院職稱聘任的現狀分析與改進的建議[J].現代醫院管理,2008,6(4):41-43.
[4]陳紅藝,王芳,張光鵬.以云南省保山市為例的衛技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意向調査研究[J].中國衛生人オ,2016(6):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