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霞 張揚
摘要:《紋織物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面向紡織品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開設。論文著眼于基于藝術生特點《紋織物設計》課程翻轉式教學研究,在回顧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之后,對課程內容的編排進行翻轉式設計;然后重點研究了包含課前導讀,課初測試,課中探索式設計實踐在內的翻轉教學流程設計,并構建了凸顯學生平時表現的,且與翻轉式課程教學相吻合的成績評判體系。實踐表明,論文所采取的教學改革舉措具有一定的成效,切實提高了紡織品藝術設計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紋織物設計 翻轉式教學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1-0121-02
引言
《紋織物設計》課程是紡織品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紡織品用途設計、材質風格設計和工藝設計等理論知識,以及紋織物創作設計實踐訓練。由于其中包含較大比例的工科知識,邏輯性較強,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紋織物設計中常用到的“換道”和“拋道”工藝,藝術類學生經常將工藝概念混淆,以至于在設計過程中影響到后期工藝方案的可行性,這與真正意義上“藝工相結合”的紋織物設計尚有一定的差距。
鑒于此,課程組結合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對《紋織物設計》課程開展基于信息化的“翻轉式”課堂改革,改變傳統“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課外練習”的模式,帶動學生共同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對設計問題進行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并切實加深學生對紡織品的理解能力,改善產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使學生的藝術創新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一、基于藝術類學生特點的翻轉式課程內容設計
課程組所在的紡織品藝術設計專業面向浙江省藝術類二批招生。首先這類學生作為藝術生,其思維方式往往呈發散性,對紋織物的紋樣設計有一定的基礎,但對于相應的結構和工藝方案認知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二批次類學生較一批次學生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弱,需要教師重視基礎教學;學習積極性有欠缺,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給與更多的督促和指導。
基于藝術類學生上述特點,課程組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對《紋織物設計》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分析和有針對性地設計。根據人才培養和課程項目建設的需要,—方面遵循“由淺入深,提綱契領,與后續專業課程需求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和調整了前后課程(即《織物設計基礎》、《紋織物設計》和《紋織CAD》等)的內容,協調好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重點是為了凸顯“8大設計工藝+3大設計實踐”等《紋織物設計》核心教學內容,以此來真正幫助學生實現從織物設計基礎內容學習到專業學習內容的過渡。同時,根據翻轉課堂需要,設計了相關的課前導讀、課堂討論、課內設計實踐和綜合性練習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課時。
其中,對于課前導讀采用的是“文檔+微課”的模式。對于課程整體知識的導讀采用文檔的方式即可讓學生對下次課程內容有一個初步學習和認知,但對于其中的重點、難點和易混淆知識點的教學內容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形式。考慮到藝術類學生特點,課程微課以3-5分鐘為宜,內容雖簡練,但重點突出、播放靈活(可隨時隨地反復播放,可暫停播放進行筆記或思考)。除了課程組開發的系列知識點微課,后續還引導學生制作了一部分作業微課作為后續教學資源。
二、基于學生特點的課堂翻轉教學流程設計
鑒于前面所述的《紋織物設計》傳統灌輸式課堂教學弊端,以及對授課目標達成度的影響,課程組結合了藝術類學生個性特點,對課堂授課流程模式進行翻轉,即由原來的“課內講解+課外消化”轉變為“課前自學+課內內化+課外鞏固”。讓由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逐步過渡到學生課前文檔課件和“微課”導讀預習,練習素材準備,課初教師提問,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和答疑,并針對較為集中的問題和知識點進行精煉授課。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團隊設計練習,學生分小組完成資料收集、探索性分析測試與設計(或設計作品并織造嘗試)、整理設計練習、學生團隊介紹設計練習、修訂練習并整理知識點。具體內容包括:
課前借助藍墨云班課發布“文檔+微視頻”的課前導讀,讓學生一方面快速了解下次課程授課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并在微視頻中對某些重點和難點作適當的解釋說明;另—方面,在課前導讀中讓學生提前了解下次課程作業內容,并做好相關的素材準備工作。
經過課前導讀,學生對本次課程的內容會有一個通識性的認知,但是知識點往往是處于分散狀態。因此,在課內教師首先需要通過提問或小測試等方式快速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引導和知識點的串聯,使之能夠形成一個初步的認知系統。如何在對知識點初步認知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內化,這是課程組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因此,課程引入企業項目或基于實際情況的“模擬式項目”作為課程驅動的設計實踐任務。企業項目往往著重強調“創意+工藝+市場”,要求學生紡織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融入主題創意、材料應用、工藝加工、藝術風格體現、市場定位等相關內容,但這系列知識點均需要學生在大量的實踐練習中才能較為深刻地認知、理解和掌握。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首先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課程知識點探究已有織物產品的特點,包括分析消費者需求,已有類似織物的藝術風格、應用場景、市場定位,并測試類似織物構成的具體參數規格。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尋求設計靈感進行圖案的創作設計,并對所創作的藝術圖案方案結合課程知識點尋求最佳工藝方案。設計的圖案與對應的工藝的配伍之間,藝術類學生往往是把握不準的,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索和交流。探索的方式可以包括師生間的“頭腦風暴式翻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討論,進行比較、探討以及相互學習,從而使方案更加完善。同時,探索的過程也包括實驗探索式驗證的方式,比如條格類織物采用上機織造的方式來驗證最終的設計效果,提花類織物則借助于“設計師模擬”等軟件來驗證。只有反復的論證和驗證,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尋求到藝術設計方案和工藝方案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鍛煉設計的實踐能力,加深對知識點的認知,切實提高對專業的理解能力。
課末通過作業點評,讓學生間分享設計過程,并就其中的問題展開討論。一方面,很多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善于表達,在討論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讓知識點變地更為清晰,也使原來分散,呈碎片化的知識點更加系統化。同時,該過程中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由原來知識的傳播者變成課程的“導演”,學生由原來知識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課外,課程組通過專業工作室課題,使課堂知識點進一步消化,也使學生盡早與社會、市場和企業建立專業的聯系;并在課外的專業實踐中,讓學生有機會通過與企業工程師和工人師傅的交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增強實踐動手能力。
三、構建與“翻轉式課程教學”相吻合的成績評判體系
既然《紋織物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翻轉,那勢必應該有相應的評價方式和體系。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原來占30%的平時成績和占70%的期末成績也應該實現翻轉,轉變為平時成績占70%,期末成績占30%。在成績評價體系內容上不僅包括傳統課堂教學的出勤和作業評判,更應突出課前預習、課內實踐、課堂討論在內的過程性成績,設計練習的創意性、工藝的合理性和作業的規范性在內作業成績評判,同時也包含了學習和合作態度的評判內容,還探索性的將學習目標達成度包含進來。成績評價體系的評判方式上采用了教師評價、師生互評和學生互評等多種方式。具體見(表1)和(表2)。
結語
經過兩輪課堂教學改革,從改革舉措及其特色來看,組建和完善了“藝十工十信息化”相結合的授課師資隊伍,為后續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人員的保證;基于“翻轉式課堂”的要求重新協調了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精煉并設計了包含課前導讀在內的適合翻轉教學的課程內容;結合藝術類特點精心設計了《紋織物設計》課堂翻轉教學流程,包含課前導讀,課初測試,課中探索式設計實踐,課末點評,真正實現了課前知識預習,課內知識內化;除此之外,建立了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多元化成績評判體系。
從教學改革成果上看,通過問卷調研和學生訪談等了解到:(1)95%以上的學生對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效果非常滿意和滿意,認可微課可以起到課前預習指導,翻轉課堂可以集中同學們的上課注意力和調動學習積極性。(2)學生訪談和學習心得情況表明:拋開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設計練習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來探索、實踐和上臺來講評所帶來的學習主動性變化,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正面轉化。.
參考文獻
[1]張揚,吳微微,胡錦霞等《紋織CAD》教學改革研究[J]設計,2015 (11):88-89
[2]張揚,吳微微以專業應用為導向的《服裝材料學》教改研究[J]設計,2016 (1):134-135
[3]羅中艷,吳微微,董潔染織專業《繡花設計》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設計' 2015 (3):155-156
[4]周楚軼“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設計創造力培養途徑[J]設計,2017 (16):115-117
[5]王華杰,程建新基于翻轉課堂的工業設計技能課程教學探索[J]設計,2017 (17):32-34
[6]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2014 (2):55-61
[7]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 (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