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達
【摘 要】目的:探討慢性淚囊炎患者采用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淚囊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施行傳統吻合術治療,研究組患者施行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經積極的臨床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慢性淚囊炎患者采用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淚囊炎;鼻內鏡;鼻腔淚囊吻合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1
慢性淚囊炎是一種由鼻淚管阻塞或狹窄引起的眼科常見疾病,保守治療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手術是目前打通淚道阻塞的首選方法,能夠有效重建鼻內引流通道、解除梗阻[1]。傳統鼻腔淚囊吻合術以鼻外作手術入路,術后可導致面部永久性瘢痕,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美觀性,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展成熟,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取得了顯著進步,其臨床效果理想,
術后不會遺留瘢痕,患者順應性較高。本研究總結了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的臨床效果及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淚囊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上慢性淚囊炎明確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有流淚、溢出膿性分泌物及眼部局部腫痛癥狀;③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④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除慢性淚囊炎外存在其他眼部疾病者;②除慢性淚囊炎外其他原因所致流淚、溢出膿性分泌物以及眼部局部腫痛者;③存在手術禁忌癥者;④臨床病例資料不完整或缺乏準確性者。研究組中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齡(38.98±6.57)歲,平均病程(5.09±2.17)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24例,平均年齡(38.75±6.68)歲,平均病程(5.12±2.24)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施行傳統吻合術治療,于內眥皮膚相距3.0mm位置作一弧形切口,逐層分離至肌肉組織,將內眥韌帶切斷,把淚囊窩、淚前嵴暴露出來,于淚囊窩內壁作一股創口,分別于鼻黏膜、淚囊上做“∩”狀切口,對上下唇進行吻合,且把上唇固定在肌肉層之上,對淚道進行沖洗,待通暢后逐層縫合切口。
1.2.2 研究組 實施經鼻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鼻科醫生應用4mL腎上腺素與20mL地卡因進行配置,形成1%濃度的地卡因腎上腺素,同時給予患者實行鼻腔表面麻醉,以注射方式與患者中鼻道前方以及淚囊位置黏膜下位置注射1%利多卡因。于患者中鼻道前方以及中鼻甲附著緣前相當位置以U型朝后將鼻腔黏膜切開大約10mm×10mm,向后繼續進行分離直至鉤突前緣,朝前直至淚骨嵴,朝下直至下鼻甲上緣,朝上越過中鼻甲附著的平面,采取咬骨鉗將淚骨分次咬出,對淚骨較厚難于咬出者行電鉆漸漸磨出,將骨窗擴大磨平之后充分顯露患者淚囊內側壁,自患者下淚小點將探針進行插入,以便于指示淚囊,此外予以縱行切開淚囊,上下切口朝前呈現出T型延伸的現象,導致囊內側壁形成兩瓣門型情況。吸凈淚囊內膿性分泌物后,向前后以銀夾夾緊兩瓣以及鼻腔黏膜,確保順利將患者淚囊內側兩瓣敞開。此外采取凡士林油紗條壓迫處理患者吻合口,隨后填塞鼻腔。沒有銀夾情況下采用納西綿剪成小塊狀填塞淚囊窩,使淚囊瓣和鼻腔粘膜瓣相貼合,再用稍大塊納西綿填塞術處理患者鼻腔。如果患者表現為長期淚囊炎,淚囊呈現出纖維化萎縮、囊腔縮小等臨床表現,經淚囊鼻腔吻合口自患者下淚小點插入硬膜外麻醉導管,拉出以及固定鼻腔拉,術后3-6月后將其取出[2]。術后3d鼻腔油紗條取出之后對淚道進行沖洗,及時進行換藥,于內鏡下對鼻腔內分泌物、肉芽組織、血痂進行處理。術后第1周每間隔一天利用妥布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等藥物實施淚道沖洗,于1周后,每周予以1、2次沖洗,于1月后間隔2-4周予以一次沖洗,術后6個月完停止沖洗。選擇1%呋喃西林麻黃素滴鼻液對鼻腔予以正確點滴,部分患者也用布地奈德鼻噴劑噴鼻腔,每日一次,療程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痊愈:患者溢膿、溢淚癥狀均完全消失,淚道沖洗顯示通暢;好轉:溢淚癥狀明顯減輕,無溢膿,淚道沖洗顯示通暢;無效:患者存在溢淚、溢膿,淚道沖洗顯示阻塞。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痊愈23例(53.49%),好轉17例(39.53%),無效3例(6.98%);對照組痊愈17例(39.53%),好轉16例(37.21%),無效10例(23.26%)。兩組比較研究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恢復淚道的通暢性為主要目的。鼻外路淚囊吻合術是治療該病的傳統手術,其臨床效果已經得到臨床一致認可,但該術式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容易遺留面部瘢痕,影響患者術后美觀性[3]。鼻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是一種新型手術方式,由于不需要切開皮膚、肌肉等組織,減少了對患者的組織損傷,術后并發癥較少,且術后無瘢痕,患者接受度更高。同時,在鼻內窺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操作,手術視野更加清晰,操作簡便,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積極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慢性淚囊炎患者采用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杜玉銳. 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術與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療效比較[J]. 中外醫療,2018,24(12):59-61.
徐才成. 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在慢性淚囊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2):212-213.
岑明輝. 鼻內窺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與外路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療效及安全性對比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8,5(2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