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到底是什么?可從以下角度進行解讀: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股權就是公司所有權,是公司最核心的資源,也是老板最后的底牌,好比是人的心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專業角度來講:股權涉及公司頂層設計、戰略管控、財稅處理、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專業性極強。
有了合理的股權關系,就能使員工從一個打工者變成一個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企業的擁有者,這是身份轉變。很多西方科技企業,創業者沒白沒黑地工作,跟他工作的人齊心協力,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解決了股權問題,認識到了股權的價值。
股權架構是公司的地基,如果股權架構不合理,調整起來成本巨大,也非常困難。
進行頂層設計、股權架構,定目標、定方向,這是做企業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設計路徑,怎么去實現第一步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如何進行股權戰略和股權大布局。另外,如果是一家被投的公司,其股權結構不合理,將會嚴重影響投資成敗以及項目的退出,這是投資人在篩選投資項目時重點關注的指標之一。誰掌握了股權,誰就掌握了致富的捷徑;誰掌握了股權,誰就擁有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敲門磚。
如今,眾多股權培訓機構在論證股權結構或股權架構的重要性時,往往是從典型的反面案例來進行論證,比如真功夫等。早期,蔡達標與潘宇海之間的股權比例為50% : 50%,為均等的股權結構;后來,引入今日資本和中山聯動兩家投資人,二人的股權比例變更為47% : 47%,仍為均等的股權結構。均等的股權結構,是沒有核心股東的,沒有老大的,一旦意見不一致,就容易造成股東之間的糾紛。真功夫在引進上述兩家PE后,一直為改變這種股權結構而努力,但股權變更尚未完成之時,蔡達標就已經鋃鐺入獄,無法實現心中的夢想和抱負,這不能不說是蔡達標內心的一種糾結和痛苦。
從這些反面案例中,我們確實能夠認識到股權架構設置的重要性,但不能僅限于此。或者說,這些案例不是論證股權架構價值的唯一理由,但能夠反映出股權架構的重要性。當我們回頭看一看同樣是均等股權的海底撈,則是另一番景象,海底撈的股權架構最初是張勇以及妻子舒萍、施永宏以及妻子李海燕4人均等股權,每人持股比例為25%。隨著海底撈事業的發展,張勇用自己的鐵腕手段,于2007年奪取了股東的絕對控股權,擁有68%的股權。這樣的情形發生令人匪夷所思,但真的發生了,這當然與施永宏的妥協退讓有直接關系。回顧過去,施永宏說:“后來我想通了,股份雖然少了,賺錢卻多了,同時也清閑了,還有,他(指張勇)是大股東,對公司就會更操心了,公司會發展得更好。”這一無奈而又質樸的話語,不僅反映出施永宏的胸懷,實現了對“讓合伙更長久”的期盼,而且道出了中華民族“大道至簡”的人生哲理。
2018年9月26日,張勇在港交所再次敲鑼。鑼聲落地,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如今看來,港交所的上市,實現了對“讓企業更值錢”的渴望,但這還不是海底撈的最終目標,海底撈的上市,或許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真功夫與海底撈,在最初公司成立時,同樣是采取平均股權架構模式,但最后的結局和命運卻截然不同。這一切的一切,得益于當時被人詬病的張勇的霸權,得益于海底撈股權架構的及時調整,得益于海底撈的企業文化等。同時,也印證了股權架構的重要性,印證了創始人之間合作包容、互利互讓、眼界格局等因素的相輔相成,也印證了首特股權團隊所倡導的使命:“讓合伙更長久,讓企業更值錢”。雖艱難,但令人向往,未來會被更多的企業所踐行。
作為股權架構、治理和股權法律的研習者、實踐者和講授者,對目前這種過于夸大的股權結構價值的商業宣傳,我們深表憂慮。作為一門知識或學科,應該客觀看待股權,其內容與方法都應該是科學的,而不是非理性的。股權結構均等或過于分散或過于集中,所帶來的教訓都是表面現象,換句話說,好的股權結構并不一定帶來良好的公司業績,其背后的權利和利益才是根本所在,股東之間如何分配這些權力和利益,才是股權結構“被設計”的價值所在。
讀者或許會疑惑,一方面說股權結構很重要,處理不好會導致股東矛盾和公司僵局;另一方面又說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沒有直接關系,似乎股權結構又不是很重要。其實二者并不矛盾,每個結論在其指向范圍內都是正確的,例如:1+1=2是在數學語境下是正確的,如果換成了夫妻,1+1可能就等于3或4。因此,公司的繁榮昌盛是由很多確定或不確定的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股權的重要性,一定要理性、全面、審慎地去看待。但是,在此必須要強調兩點:
第一,企業家要從思想上重視股權。思想是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思想意識不僅可以改變一個國家,而且可以改變整個世界。對于一家企業而言,企業家的思想決定著企業的高度和未來,重視股權應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行業及行業的發展趨勢,“地利”就是企業所在行業的市場規模、市場競爭格局及國家的政策法規,“人和”就是企業家的特質及團隊建設。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很多人往往只看到短期的金錢利益,但沒有看到長遠的股權價值,不知道股權能夠給企業帶來什么,往往認為股權就是政府機關登記的一種載體而已。實際上,股權的價值不僅局限于投資、融資、融智、激勵等,還包括股權信托、財富傳承等功能。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企業家,都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充分認識到股權的價值和未來。
第二,企業家要從行動上善于運用股權。大家知道:漢高祖劉邦和他的政治對手項羽相比,無論從能力、出身等方面來講,劉邦都處在劣勢,但是最后的結局是什么呢?項羽自刎于烏江,而劉邦成就了大業,笑到了最后。當然,劉邦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在用人的時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學會用利益去引導自己的部下。劉邦打敗項羽之后,大擺宴席,問大臣為什么自己能夠成功,項羽會失敗。有個大臣就站起來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為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劉邦的這種方式在過去叫論功行賞,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學會用股權去激勵下屬。因此,企業家應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充分挖掘股權的價值,有效利用股權激勵機制,合理利用股權,做到“你情我愿,皆大歡喜”,真正實現與員工的良性互動,讓員工成為企業里的虛擬老板,與企業家一樣打拼事業,共贏天下!